“吃藥有副作用,還是少吃為妙。平時多吃一些健康食品,安全又有效”如果你也這么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看上去“有用”的健康食品,其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用。
日本也有個別醫藥品/健康食品信息網站,以醫生的名義,發布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網絡肆意流傳“以假亂真”。在日本,“能治某某病癥”這種說法,本來就是NG詞語。醫生都不能打保票,更何況那些健康食品的廣告?
而商家為了給消費者創造“對健康有益”的印象,也是煞費苦心。比如明治的R-1酸奶,通過宣傳R-1乳酸菌可以預防感冒,讓人們感覺吃了R-1乳酸菌的酸奶可以預防感冒,繼而樹立該產品對健康有益的產品形象。但是真有那么厲害嗎?并沒有科學依據。目前市面上泛濫的保健品,更是魚龍混雜。
從保健品誕生的過程來看,比如定價是1000日元的產品,其中原材料加工、包裝設計花費100日元,廣告宣傳費100日元、廠家?批發商分別獲利150日元,零售企業獲利300日元,促銷等花費200日元。因此,算下來,性價比上看醫藥品要比保健品公道的多,且更能確保藥效。
此外,購買保健品時,一定要看成分比例,一粒保健藥中到底有多少有效成分?比如某知名品牌賣的“葉酸”,實際上葉酸比例只有0.067%,剩下的99.9%都是添加物,所以千萬別被包裝上的數字忽悠,仔細算一下比例。不要太過相信健康食品/保健藥有“奇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