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淋漓大吃一頓或許是世上最療愈的事,藝術家亦是如此,那些醇香的咖啡??、新鮮的蔬果、還有金黃焦脆冒著香氣的烤雞,這一切都可以被藝術家搬進畫作中或成為一件藝術品。
藝術家的胃難免有挑剔或者“古靈精怪”,但這并不影響觀眾對于藝術家“胃之美學”的贊美。
這一篇不妨鉆進藝術家的“胃”去看看這些獨特的“美味佳肴”。
01
達利的菜單
超現(xiàn)實主義薩爾瓦托·達利的晚年生活可謂瘋狂至極,不是在家倒騰那些詭譎怪誕的私房照、就是讓妻子 Gala 把他深度催眠畫出夢境的碎片。
達利與寵物食蟻獸,1969年拍攝于巴黎
在家呆得太悶就牽著一頭食蟻獸出街玩耍。
達利實在太享受被閃光燈擁簇的快感,但達利的瘋狂可不單單只有畫作和藝術行為那么簡單,在美食上,達利也是位“瘋狂大廚”。
達利曾說過,“在我 6 歲的時候,我就夢想成為一名廚師”,這個夢想到了 1971 年終于如愿,他和妻子 Gala 在紐約舉辦了多場充滿“達利色彩”的饕餮盛宴,赴宴的客人被要求穿著奇形怪狀的衣服,房間里裝飾著活猴子,食物用綢緞拖鞋送達餐桌。
隨后在 1973 年,達利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也是人生中唯一一本食譜畫冊,這本食譜大全取名為《Les Diners de Gala》(加拉的晚餐)。
這本怪誕的食譜將 12 章中的 136 種食譜配對在一起(其中第10章專門介紹壯陽食補),他特別為該出版物創(chuàng)作了極為奇特的插圖和拼貼畫。
這些藝術品描繪了小龍蝦高聳的山巒,令人不安的血腥食材,還有極為矛盾的搭配,比如天鵝和牙刷在糕點盒中的詭異碰撞。
翻開這本食譜,除了達利將超現(xiàn)實主義那套技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精彩的是將制作方法和食材都羅列了出來,超現(xiàn)實的美食瞬間有了接地氣的靈魂,叫人垂涎欲滴。
奇特的美食插畫也是如此惹人喜愛,被烤箱烘烤至脆皮的魚肉搭配著清香的羅勒,光是這些畫作就足以證明達利的廚藝有趣至極。
他在這本書的導言中寫道:“我們要明確指出,Les Diners de Gala 專門致力于品味的愉悅。”在這本食譜中你可以輕松找到達利對于食物的態(tài)度,比如他最不喜歡吃的食物是菠菜,他描繪菠菜“是一種讓人憎恨不可降解的食物”。
但他對于龍蝦與貝類可謂愛意滿滿,以至于在這本書的插畫中,龍蝦與貝類成了無處不在的點綴或是主角。
甚至一些毫無根據(jù)的食材都可以被達利研發(fā)成可真正實現(xiàn)的佳肴,比如“青蛙Cream”,甚至為讀者貼心地整理好了做法。
在黃油中,將切碎的蔥和歐芹炒五分鐘。然后加入青蛙腿和大蒜,加入鹽和胡椒粉,煮10分鐘,不時攪拌。攪打濃奶油,將其拌入酸奶,切碎的細香蔥,胡椒粉和鹽,制成醬料。放在一邊,放冷。
在沙拉碗中,將面粉與蛋黃和奶油奶酪混合。添加去骨的青蛙腿,由于它們現(xiàn)在很冷,您只需要用手指抓住它們,然后拉動骨頭使肉滑落,混合均勻,加入鹽和胡椒粉即可。
以上這些用文字描述青蛙Cream的做法,是否讓你蠢蠢欲動甚至覺得很美味?!
達利的瘋狂想法在這本書中難以克制,好笑的是在去年英國衛(wèi)報發(fā)起的節(jié)日調研中,這本達利食譜竟成為英國最暢銷的一本節(jié)日美食書。
達利的食譜讓人看到了至今都難以超越的創(chuàng)意,盛宴好吃與否不得而知,但視覺感到過癮刺激,那味覺自然也不會虧太多,美食勝在“色香味俱全”,一個“色”足以讓人狼吞虎咽。
02
浮世繪美食
世人皆知浮世繪是夜夜笙歌的太平娛樂,在浮世繪版畫中,食物是“溫飽思淫欲”的底氣,畢竟吃飽了才有力氣與藝妓嬉笑打罵,游山玩水。
浮世繪中有太多展現(xiàn)“東瀛文化”的絕佳典范。
浮世繪版畫家勝川順亭在 17 世紀創(chuàng)作的這副三聯(lián)畫中,展現(xiàn)了一家江戶時代鰻魚餐廳的勞作景象,右上角的女子手抓扭動的鰻魚準備宰殺,左邊拿著扇子露著香肩的女子正在烤制新鮮的鰻魚燒。
畫右下角那一個個木桶里盛裝著新鮮打撈的鰻魚,畫中間是尊貴的男性顧客在享受美味的烤鰻魚,幾位打扮華麗的藝妓正貼心服侍著這位尊客。
鰻魚自江戶時代就被譽為“夏季養(yǎng)生佳品”,香噴噴的烤鰻魚是江戶時代招待尊客的美味佳肴,烤鰻魚的美味也從那時流傳至今。這幅畫充滿著活潑的生活氣息。
歌川豐國所描繪的這幅夏季生活,藝妓們會在6月中旬趁著秋季到來之前,將衣物與書本放置在戶外進行晾曬。
這幅畫中無不彰顯著女德之美,畫中間是一盆高聳的石竹花,石竹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著女性高尚的品德,坐在 C 位的是年紀稍大的長輩,口中牙齒被涂滿黑色也寓意著高高在上的地位,地上擺放著被切成小塊的西瓜,在夏季的時候西瓜正是“補液”的絕佳美味,西瓜上插著類似牙簽的物品,細節(jié)可謂十分有趣了。
據(jù)說江戶時代的西瓜并不香甜,于是人們熱衷在西瓜中撒些白糖來增加甜度,江戶時代的愜意夏天被藝術家刻畫得如此真實,如今吹著冷氣大口吃著“西瓜”早已成為夏天最美好的生活儀式。
這幅同樣出自歌川豐國的生活畫作,幾位女子在河邊享受愜意夏季,地上擺放著野餐供用的美食,可以看到有切成小塊的西瓜、切成六邊形的甜瓜以及酒水,左邊端著餐盤的女子,大碗里盛裝著米粉餃子,旁邊的墨綠色器皿裝著白糖,將白糖灑在米粉餃子上是當時頗為流行的一道夏季小吃的形式,與閨蜜相伴享受微風徐徐的愜意生活的圖景躍然而生,讓人不禁向往那懷舊且復古的美好時代。
江戶時代也出版了眾多流傳至今的食譜,這些食譜很多做法其實都能窺見“中國”影子,比如江戶時代最出名的《一百個稀有豆腐食譜》,這本書里以豆腐為主食材打造了 100 多道與之相匹配的做法,而豆腐正是起源于中國西漢時代,在日文中豆腐也被寫作“豆腐”,其發(fā)音(tofu)幾乎也是一模一樣。
日本浮世繪幾乎濃縮了江戶時代的人間煙火,每個細節(jié)細膩溫婉,活脫脫一本生活回憶錄。
03
EAT ART
到了今天,其實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并未發(fā)生太大的變化,改變的是在藝術中進行描繪的方式。
從古羅馬壁畫到象征性的中世紀繪畫,再到當代藝術家的飲食藝術,美食在藝術作品中的呈現(xiàn)從來不會缺席,當然它也被賦予更深的含義。
“Hotdog in #NYC” (2013) and “ #dollarmenu #chinatown”(2013)
在藝術家 Valery Jung Estabrook 的“Food Porn”系列中,兩幅作品分別是涂滿芝士與番茄的熱狗和便宜的中式快餐,這兩幅作品以快餐為主題表達著藝術家對于人類欲望的探索。
熱狗是很有啟發(fā)性的食物,可以說是國民性的食物,在這里探討的是一些民主,為什么要宣揚那些高高在上的事物,這些赤裸裸的欲望難道不是我們所愛的嗎?
Chloe Wise's “A Fantastic Ignorance” (2016) and “Gluten Freedom” (2017).
藝術家 Chloe Wise 的作品則是借用食物探討著“社會話題”,左邊《神奇的無知》這幅作品以食物腐爛的性質來提醒著我們自身身體的病態(tài)變化,那些看似鮮美的食物其實也會有“令人作嘔”的一面。
右邊《麩質自由》畫中女子一盒牛奶緊貼乳房,乳制品行業(yè)的骯臟破壞著人類獨有的純凈,背后的牧場、懷中的牛奶與人類的乳房鮮明對比,木瓜象征著豐滿的處女,那一束束還未開放的百合,這像是不諳世事的幼女被人為的理念而捆綁。
這幅畫諷刺著人們對于飲食的政治正確,那些流行的生活方式比如“素食主義”、“Fat free”、“Gluten free”等等,到底誰在定義它們的正確?誰在綁架人們的自由飲食?這值得令人深思。
Cooked rabbits served as part of Jennifer Rubell's "Icons" (2010) at the Brooklyn Museum.
2010 年在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的《煮熟的兔子》可能是藝術家詹妮弗·魯貝爾(Jennifer Rubell)的最負盛名的作品,這些兔子美食被堆砌在展臺上,藝術家解釋道:“我們對食物的多感官參與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舌頭的味覺與視覺、聲音、觸覺和氣味并存,將原始的經(jīng)驗轉化為我們一直所忽略那些新的感知食物的能力”,這個裝置作品將食物建立為一種互動對象,藝術家開始對其進行變革性的體驗設計。
Daniel Spoerri作品
丹尼爾·斯波里(Daniel Spoerri)的“捕捉圖片”(quadri trappola)在視覺藝術界廣為人知。丹尼爾·斯波里的作品將殘羹剩飯與精致的器皿搭配在一起,為了創(chuàng)建這樣的裝置,藝術家習慣于收集每天的物品,并將它們組裝在他的主題板上(桌面,椅子,盤子,盒子),這些物品垂直地布置了整個裝置。
Daniel Spoerri作品
斯波里迫使公眾重新思考所展示物品的含義和文化背景,同時他也是“EAT ART”的代表人物之一。
Carl Warner作品
攝影藝術家卡爾·華納(Carl Warner)將食物打造成一個奇幻世界,宛若現(xiàn)實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食物不再是單純地被描繪在畫布上,光影與體積借由新的媒介技術,讓“Eat Art”變得更加豐富。
(Eco Art Tech) "Microbial Selfies" (2017) project.
萊拉(Leila Nadir)和卡里(Cary Peppermint)是一對藝術夫妻,他們在紐約州北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任教,并以生態(tài)藝術技術(Eco Art Tech)的名義合作,通過這些微生物拍照重新探索了發(fā)酵的隱喻密度,也同時展現(xiàn)了環(huán)境藝術家這個新鮮的藝術職責。
安特衛(wèi)普大餐:亨氏·馬克(Heinz Mack)、丹尼爾·斯波里(Daniel Spoerri)、奧托·皮涅(Otto Piene)、讓·廷格利(Jean Tinguely)、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波爾·伯里(Pol Bury)
自 1967 年安特衛(wèi)普大餐之后 “EAT ART” 被這幾個年輕人提出并發(fā)揚光大,“EAT ART”一詞逐漸在當代藝術界占據(jù)一席。“EAT ART”從不會膚淺地推薦五星級餐廳,更不會包裝廚師的經(jīng)歷和旅游指南。
它只是想展示人類飲食的基本原理,通過飲食藝術作品,試圖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今天使用哪種食材做飯?哪種植物,種子和谷類用于人類飲食?或已知幾種不同配方的版本等等。
這些有趣的“EAT ART”提醒著世人“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填飽我們的肚子,像愛一樣貫穿我們的日常生活”。
最后不妨告訴Cc
如果你打算創(chuàng)作一件與食物有關的藝術品
你會選擇哪個食物呢?
留言區(qū)大家快來創(chuàng)意PK~
————
?本文為 Cc 主義 獨家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