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于健康養生的知識

shiyingbao

關于健康養生的知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民眾;健康素養;危害分析;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2)12(a)-0156-0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節奏的加快以及貧富分化的加劇,公眾的身心疾病日益增多,對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張悟本事件”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對健康需求的旺盛程度。當公眾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由于他們健康素養較低,極其容易被“江湖騙子”所蒙蔽。為此,提高公眾健康素養,不僅是個人健康問題,更是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

1健康素養概念的提出

關于“健康素養”概念,文獻可追溯到1974年,其內涵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而不斷豐富。美國醫學會(AMA)把健康素養定義為“在醫療環境下執行基本的閱讀和計數等相互影響的一系列能力”[1];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提出的健康素養概念是“個體獲得、理解和處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或服務并做出正確的健康相關的決策的能力”[2];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素養代表著認知和社會技能,這些技能決定了個體具有動機和能力去獲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過這些途徑能夠促進和維持健康”[3];2008年1月,我國衛生部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從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普及公眾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促進國人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的角度對健康素養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成為世界上第1份界定公民健康素養的政府文件。綜合以上定義,可以認為:健康素養內涵應具4個層次:一是具有健康意識;二是具備健康基本知識;三是具有一種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四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目的。

2低健康素養的表現與危害

2.1低健康素養的表現

目前公布的我國首次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城鄉民眾健康素養水平普遍偏低,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備健康素養[1]。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健康意識較薄弱,對于身體發出的警告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確保自身健康得到保障。二是對于健康的認知存在缺陷且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知曉率偏低,仍舊認為“無病即健康”。三是健康素養低的人群容易養成較為消極的健康行為,例如吸煙、飲酒、濫用抗生素、久坐不起的生活方式。盡管不少公眾知道要運動,要限鹽、限油,卻對具體的做法認識不清或者懶得去做。四是有些人一旦出現健康狀況,或者是“病急亂投醫”;或者是任其發展,比如,人們在對待高血壓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問題時,有24.30%的人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這都歸因于公眾健康認知能力與醫療信息采集能力欠缺。

2.2低健康素養的危害

2.2.1低健康素養可導致民眾對自身健康的管理失敗 根據Sudore等在1999~2004年間,對2000多位使用英語的老年人進行研究發現,那些低健康素養的老年人比具有健康素養的老年人有較高的死亡率(19.7%vs10.6%)[3]。在美國,低素養人群僅有一半的人了解低血糖的癥狀,而且他們很少知道血壓可以通過控制自身體重來降低,而且低健康素養的老年人要比高健康素養的老年人臥床久坐的可能性更高。在我國每年32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這個數字相當于全世界的1/6。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一類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很多患者健康素養水平較低,缺乏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低健康素養的公眾,不僅造成自身健康的管理失敗,給自己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還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研究表明低健康素養的人群與普通人群相比住院和使用急救服務的比率要更高一些。

2.2.2低健康素養妨礙醫患溝通,導致醫患矛盾加劇 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占84.7%的民眾對醫學與健康信息最感興趣[3],但是大多數公眾承認他們缺乏必要的醫學與健康知識。由于醫患雙方知識信息上的不對稱,醫患之間不能有效的溝通,在對疾病診治的認知水平和決策能力上通常會以醫方為強勢或主動方,患者對自己的權利義務不能充分了解,從而造成醫患關系緊張。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出現醫療糾紛,處于劣勢的患者,由于缺乏足夠的健康素養,不能正確判斷產生糾紛原因,尋求恰當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即采取過激的行為,使醫患矛盾上升為醫患沖突,甚至導致刑事案件的發生。

2.2.3低健康素養加重國家衛生資源的浪費,加劇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發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公眾普遍缺乏健康素養,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維護自身健康,一旦出現健康問題,只能求助于國家衛生保障體系,造成各國衛生醫療費用急劇澎漲。研究顯示,1998年美國的醫療系統對低健康素養人群的額外支出高達730億美元[4]。2003年,我國第3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存在著就醫方式、選擇醫院、用藥等不合理的行為,人們無論生什么病,都選擇“最好的”醫院、醫生,“最貴的”藥,而非“最合適”治療方式[4],這不僅會增加治療的費用,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而且加劇城鄉之間、大小醫院之間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傊?,健康素養對公眾的健康結局、醫療支出及國家的衛生資源分配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2.2.4低健康素養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引發群體性社會事件 低健康素養還會造成社會危害。如,非典時期我國出現了大規范的搶購板藍根事件。再如,日本地震導致核泄漏后,一時間美國碘化鉀被搶購一空,中國更是上演了轟轟烈烈的“搶鹽”鬧劇。一些城市的超市、商場、商店的食鹽被搶購一空,部分地區還出現了海帶、海藻、海鮮等富含碘元素的產品脫銷的情況,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不法商販囤貨居奇、哄抬價格的現象,每包1.3元的食鹽賣到5元至10元不等[4]。這些群體性社會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極易誘發群體性社會沖突,危害社會安全。

3健康素養養成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思考

3.1文化程度與健康素養

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表明,文化程度是影響健康素養的一個重要因素[5],低文化程度的個體往往具有較低健康素養。在醫療環境中,患者低文化程度會妨礙與醫生的交流,從而影響醫生的診斷;文化程度還會影響個體獲取關于自身健康相關的權利和護理方面的關鍵信息,如低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者不能很好理解關于自己所患疾病治療和管理的基本信息。反之,文化程度高的人在對治療方案準確的理解、按照規定服藥的信念、對疾病較少的恐慌、閱讀瓶子上標簽的能力和對醫囑的理解上均優于低文化程度的個體,從而可能更易于采取主動尋求健康知識的行為。但是,這并不表明具有高文化程度的個體就一定具有較高的健康素養[5-8]。顯然,文化程度與健康素養的養成呈正相關,但并不具有可逆性。為此,我們應將公眾文化程度的提高與個體健康素養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起系統的、漸進的學校健康課程體系;同時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教育、醫患教育和大眾媒體傳播等措施,提高公眾的健康認知能力,促使公眾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2政府行為與健康素養

隨著科學發展,人類對人體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健康知識也就越來越專業化,加之,國家衛生保健系統的復雜性,使公眾提高健康素養難度不斷增加,政府有責任擔負起開展公眾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健康素養的職責。從另一角度說,就是政府行為是影響公眾健康素養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公眾低健康素養,不再單純是個人的不足,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9-13]。

為此,首先,政府應鼓勵衛生醫療機構與衛生教育機構等利益相關者將健康素養教育納入日常工作中,開展健康咨詢、行為指導、健康管理、健康傳播和健康教育工作,切實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其次,政府應把健康素養普及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建立長期、穩定、有效的機制,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再次,各級政府要加大經費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機構和工作網絡,提供規范優質服務,促進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確保全民健康素養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最后,針對一些“群體性社會事件”,政府在進行應對性處置的同時,應借機開展相關性健康普及活動,將危機轉化為全民普及衛生健康知識的大好時機,例如,針對突如其來的“搶鹽風”,政府不僅保證食鹽供應,穩定市場,抑制公眾恐慌心理;而且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健康知識普及活動。

3.3社會文化與健康素養

前一階段,網絡上有個“段子”流傳很廣,說是奧巴馬訪華時將中國文化總結為吃文化。比如謀生叫糊口,崗位叫飯碗,受雇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等等。盡管“段子”借奧巴馬之口博人一笑,卻從另一個偏面反映了“吃”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于是,“神醫”的一句“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一時間蠱惑了大眾,人們懷著美好而簡單的愿望,希望就著飯菜就把病防了、身也健了。這兩個事例用事實證明了:一是公眾的健康素養亟待提高;二是“社會文化”是傳承與傳播健康素養的重要載體。國內外學者也從不同視角論證了社會文化因素對人類健康具有泛影響性、累積性、交互作用等特征。

如何充分運用“社會文化”這個載體去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呢?一要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良好的輿論環境是公眾不斷增強健康素養助推器[14]。應發揮傳媒的宣傳效果,借助大眾傳媒的影響力,開展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活動,使公眾在輕松愉快的形式中不知不覺地得到健康知識的灌輸。二要倡導一種“讓健康走進生活”的新理念。讓健康知識走進公眾生活,讓公眾增強健康意識,使公眾成為傳播健康知識的主體,讓健康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參考文獻]

[1] 孫浩林,傅華.健康素養研究進展[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0,5(3):225-229.

[2] 高浩宇,王剛,袁媛媛.健康素養的內涵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8):616-618.

[3] 鄒思梅,方小衡,林德南,等.健康素養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7):537-545.

[4] 劉小娜,常春,孫昕霙.健康素養全球研究概況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展望[J].中國健康教育,2012,28(2):150-153.

[5] 邱心鏡.衛生部公布首次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J].社會與醫學,2010,(1):91.

[6] 徐玉潔,周芬,謝紅莉.農村居民健康素養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11):1-3.

[7] 孔燕,沈菲飛.健康素養內涵探析[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3):17-20.

[8]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2007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結果[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8.

[9] 郭欣,王克安.健康素養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10]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02,115,179,181.

[11] 李林,余豐慧.“搶鹽風”拷問民眾科學素養[J].今日南國,2011,8:13.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首次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報告[R].2009.

[13] 孫琦,陳俊國.健康素養的內涵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316-317.

關于健康養生的知識范文第2篇

2018年,在各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指導下,為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提升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動健康扶綏建設,根據《“健康廣西2030”規劃》、《廣西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計劃(2017-2020年)》、《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關于做好2018年健康素養促進行動的的通知》等要求,我院按照制定的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工作計劃的要求,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努力抓好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工作,確保岜盆鄉健康素養促進工作正常開展,現將我院2018年開展的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明確工作目標。

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素養促進工作有關要求和健康素養促進工作會議精神,充分認識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院成立了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并設有職能科室及專職人員負責,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在上級各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指導下,結合我院實際,制定了詳細工作方案,狠抓落實,加強宣傳,確保項目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是對我鄉轄區居民開展健康素養知識宣傳活動,主要講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合理膳食、避孕節育科學知識等相關知識。共開展3次,覆蓋人166人。通過開展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巡講項目活動,提高了我鄉群眾的健康知識和健康意識,從而有助于群眾的健康行為的形成,提高了我礦區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

12月5日,在岜盆街開展“健康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參加活動102人,收到良好效果。通過活動,大多數人都認識到健身的重要性,深知要有一個好身體,必須科學地進行健身。

二、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健康知識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提高人民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相關部門的全力協作下,我院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健康素養促進行動項目的宣傳和教育:

1、分別在衛生院內門診輸液大廳、候診廳及各診室、公衛科健康教育室門口放置多種類宣傳資料(健康教育折頁、健康教育處方和手冊)以方便病人及家屬取閱。并在這3處播放音像健康公益廣告及科普片,上午播放4小時。目前累計達1258小時。在門診戶外設立兩個健康素養宣傳欄,并定期更換宣傳內容,共10期。宣傳資料、音像內容及宣傳欄都有《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其中包涵有醫療保健、疾病防治,合理膳食、中醫養生等等,向公眾普及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宣傳健康理念,傳授健康知識,使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識深入人心,以提高廣大群眾的健康素養水平。

2、衛生院于2018年11月開展健康素養主題宣傳月活動,將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項目等工作有效結合,組織宣傳人員深入各村屯,結合入戶隨訪、家庭醫生簽約、門診就醫等工作,并加強入戶、面對面宣傳,此宣傳月活動共向廣大居民散發宣傳資料1800余份,合理膳食食譜掛圖300余張,廣泛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養66條知識、煙草危害宣傳教育、愛滋病知識宣傳等,大力傳播健康知識,推進健康促進意識,引導健康理念,提高健康素養水平。

三、積極開展健康素養主題宣傳活動(重點疾病和重點領域健康教育)

1、開展避孕節育生殖健康宣傳。今年11月15日,衛生院在弄洞村姑遼屯開展主題為“愛要負責”避孕藥具宣傳活動,懸掛橫幅2條,活動中共接待11余名群眾咨詢,免費發放避孕套240余只,發放宣傳單118余份,宣傳手冊50余本,重點進行免費避孕藥具知情選擇宣傳,藥具品種及適應人群等,通過此次活動喚起社會青年人和育齡人群對生殖健康問題的關注,增強避孕節育意識,減少非意愿妊娠,提升自我保健能力,提高育齡居民生殖健康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

2、加強科學膳食宣傳。提升全民飲食健康科學素養。于今年11月30日上午,衛生院在姑豆社區開展“平衡膳食健康生活”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懸掛條幅1條、開展義診、設健康咨詢點接受群眾咨詢15人次,發放健康宣傳資料208份,宣傳了飲食與全身健康的關系,進一步普及科學膳食知識,提倡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深受居民的歡迎。

3、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傳活動。于今年12月27日上午,衛生院走進岜盆街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傳活動,通過懸掛“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主題宣傳橫幅,開展義診、設健康咨詢點接受群眾咨詢15人,免費測量血壓80人次,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158份,廣泛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養66條知識,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及“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戒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技能。通過此次宣傳活動對群眾進一步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傳授健康生活技能,增強大眾防病保健意識,引導群眾樹立健康觀念,養成健康行為,提高群眾健康素養水平,起到促進作用,活動深受居民歡迎。

四、我院不定期對醫務工作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培訓如艾滋病防治、計免相關知識培訓等;推廣健康服務熱線,在門診樓外墻張貼12320衛生計生服務熱線和4008085531專業戒煙熱線寫真版,宣傳吸煙危害健康,倡導戒煙。并建立單位微信開展宣傳,充分利用單位微信每周至少更新一次健康知識信息,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居民提高健康素養水平。

五、今后工作要求

在上級部門的領導下,我院認真開展健康素養促進工作,對促進岜盆鄉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工作起到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困難,多部門合作機制需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提高。轄區人口較多,人員素質不高,健康知識普及率不夠高,宣傳工作還有待加強。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工作方法、模式創新不夠,難以適應現在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工作的需要,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關于健康養生的知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營養科學;健康教育;健康知識,態度,實踐;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51.41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9-1044-03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KAP of Nutrition/WANG Yun-liang*, SUN Xiang-yun, WAN Xiu-wei, 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241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attern (KAP) of behavior to nutr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researching appropriate method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otally 2 039 college participants 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by SPSS.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prompted by the educ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orm 31.12±11.38 to 39.85±10.86), so did their attitude and pattern to nutrition(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rom 11.62±5.03 to 14.56±6.31). Conclusion The education of health and nutr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KAP greatly;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Key words】 Nutritional science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大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中后期,盡管目前大學生的生活水平和營養狀況已有較大的改善,但由于營養知識缺乏,不能合理選擇和搭配食物,飲食行為不合理,使得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等問題日益突出,甚至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1-4]。營養健康教育是通過增加營養知識,改善飲食行為,從而達到改善營養狀況、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為進一步探討大學生膳食營養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評價營養健康教育的效果,筆者分別于2008年4月和10月對大學生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以及山東師范大學為樣本學校,以班級為單位整群抽樣,共抽取2 200名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其中安徽師范大學950人,安徽工程科技學院600人,南京師范大學350人,山東師范大學300人。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2 039份,有效回收率為92.68%,其中男性為1 175份(57.63%),女性為864份(42.37%),調查對象年齡為(21.32±1.58)歲。

1.2 方法

1.2.1 營養健康教育 結合大學生特點和在短信(網絡)教學平臺的留言,針對大學生常見的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誤區,由專業教師進入課堂,以《營養與健康》[5]為教材,進行講解和討論,共安排12次課(每次課為2 h講解,1 h討論),共36學時。

1.2.2 問卷調查 使用相同問卷,分別于營養教育實施前和營養教育實施4個月后進行問卷調查,對2次問卷中的各項內容進行對照研究并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以評估健康教育的效果。調查以自填式問卷進行,學生當堂完成。問卷是遵循社會學問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6],根據健康教育知識、態度、行為(KAP)模型[7-8],結合大學生具體情況自行設計,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營養知識(25題50分),營養態度(5題10分)和飲食行為(10題20分)。對營養KAP問卷的評分采用賦值法,營養知識題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不答得0分;營養態度題和飲食行為題均按答案的順序A,B,C分別賦值2,1,0分,然后累加各部分的總和,分值越高,說明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越好。為保證調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調查組成員都參加了本項目的培訓,調查在1個月內完成。

1.2.3 資料處理 資料收集和整理后,用EpiData 軟件輸入數據,經過2次輸入和邏輯檢錯后,用SPSS 12.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

本調查吸煙和喝酒的定義參照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的全國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方案中的定義[9]。

2 結果

2.1 教育前后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及總分情況 見表1。

表1 大學生健康教育前后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比較(x±s,n=2 039)

教育前后知識態度行為總分

教育前 31.12±11.388.44±2.8611.62±5.0351.39±13.15

教育后 39.85±10.688.87±3.0214.56±6.3163.28±14.40

Z值 25.261.0416.4527.53

P值 0.0000.1490.0000.000

整體來看,健康教育前除態度外,學生其他得分均偏低;而健康教育后學生得分普遍大幅度提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教育前后營養KAP得分水平分布 把知識,行為,態度得分分別分為低、中、高3個級別,K16分定義為高。營養健康教育前后K,A,P分及總分在不同得分水平上的人數分布及構成如下。見表2。

表2 教育前后大學生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水平構成比較(n=2 039,%)

教育前后低知識態度行為總分中知識態度行為總分高知識態度行為總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教育前 37.47**6.08**38.99**37.71**47.8726.4847.1843.6014.6667.4413.8318.69

教育后 12.464.0721.5817.8046.5420.3047.8747.3341.00**75.63**30.55**34.87**

注:*P

2.3 營養健康教育對營養知識的影響 營養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營養知識影響明顯,大學生對主要營養知識問題回答正確率在教育后有明顯提高。見表3。

表3 大學生對部分營養知識問題的正確回答情況教育前后比較(n=2 039)

營養知識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人體需要哪幾類營養素1 450(71.11)1 875(91.96)294.20.000

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921(45.17)1 561(76.56)421.70.000

知曉“平衡膳食寶塔”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424(20.79)1 325(64.98)889.20.000

鐵的良好食物來源598(29.33)1 549(75.97)889.60.000

鈣的良好食物來源1 435(70.38)1 573(77.15)24.10.000

B族維生素的良好食物來源411(20.16)1 243(60.96)704.10.000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1 412(69.25)1 794(87.98)212.90.000

含膽固醇高的食物1 389(68.12)1 754(86.02)184.90.000

知道什么是膳食平衡485(23.79)1 430(70.13)879.20.000

知道“膳食質量評價”的方法164(8.04)714(35.02)439.10.000

知道什么是“必需氨基酸”413(20.26)1 384(67.88)939.10.000

知道飲食中“谷、豆、奶”搭配的目的209(10.25)1 477(72.44)1 625.80.000

知道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198(9.71)1 224(60.03)1 136.60.000

知道食鹽加碘是為了預防什么疾病1 834(89.95)1 944(95.34)43.50.000

注:()內數字為正答率/%。

2.4 營養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營養態度的影響 教育前后,大學生均表現出較為積極的營養態度。但在改正自己不良飲食習慣的態度上,教育后的表現明顯優于教育前。見表4。

表4 大學生對營養知識與健康的正向態度健康教育前后比較(n=2 039)

營養態度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營養飲食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1 842(90.34)1 927(94.51)25.30.000

對早餐重要性的認識1 834(89.95)1 880(92.20) 6.10.013

希望了解更多的營養知識1 580(77.49)1 830(89.75) 111.90.000

希望自己的飲食更符合營養學要求1 446(70.92)1 739(85.29) 123.10.000

愿為健康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1 386(67.97)1 643(80.58) 84.80.000

注:()內數字為正向態度率/%。

2.5 營養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飲食行為的影響 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大學生的飲食行為有明顯改善。見表5。

表5 大學生飲食行為健康教育前后比較(n=2 039)

飲食行為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有偏食挑食的習慣557(27.32)270(13.24)134.90.000

每天都吃早餐396(19.42)1 086(53.26)504.70.000

經常吸煙、喝酒301(14.76)221(10.84)14.10.001

經常吃宵夜或零食874(42.86)579(28.40)93.10.000

經常吃甜食、咸食或口味重的食物1 550(76.02)950(46.59)372.10.000

喜歡吃油炸食物1 109(54.39)762(37.37)118.90.000

每天都吃奶制品或豆制品876(42.96)1 631(79.99)590.20.000

根據自己的口味或飲食習慣選擇食物1 739(85.29)1 332(65.33)218.40.000

選擇食物時能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408(20.01)1 351(66.26)899.00.000

給予家人或朋友膳食指導216(10.59)634(31.09)259.70.000

注:()內數字為報告率/%。

3 討論

研究表明,許多人患營養不良并非是因為貧困,而是由于缺乏營養健康知識導致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所造成的[10-11]。而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又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8]。因此,在大學生中普及營養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水平,對改善大學生的營養狀況和日后養成良好的膳食行為和生活習慣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調查發現,實施健康教育前,大學生營養知識普遍缺乏,尤其對一些營養學常識性的知識了解不多,超出1/3的學生得分低于30分,低于以往的研究結果[12-13],可能與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為非醫學類大學生有關,他們沒有學習過營養學相關知識,也沒有學習過醫學課程。但是實施健康教育后,其營養知識水平明顯提高。說明系統教學在提高學生營養知識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發現,教學后仍有少數學生營養知識問題的回答正確率較低,如膳食評價方法以及一日三餐能量的安排與計算等。提示單純的營養教學可能存在某些缺陷,應該在教學形式、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調查顯示,教育前多數學生具有良好的營養態度和較強的求知欲望,教育后學生的營養態度有了進一步轉變,希望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更多、更全面的營養知識,希望自己的飲食更符合營養學要求,愿意為提高自己的身體健康去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調查結果顯示,實施教育前,許多人雖然具有積極地營養態度,但沒有相應的健康飲食行為。如多數學生在選擇食物時是根據自己的口味或飲食習慣(85.29%),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而選擇食物的僅占20.01%。此外,存在偏食、挑食、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這一方面可能與營養健康知識不夠有關,也可能與傳統的飲食習慣、經濟水平等因素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實施健康教育后,學生選擇食物時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健康因素的比例大大增加(66.26%),與健康教育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一般說來,營養態度和行為與其營養知識呈正相關,提高營養知識水平可以影響其營養態度,進而引導他們采取正確的飲食行為[14]。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學后仍存在不良膳食行為,如有1/3的人選擇食物很少考慮營養價值和健康因素等,說明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營養知識,也能夠轉變為積極的態度,卻難以應用到健康的行為中去。提示營養健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要使大學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膳食習慣,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應該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保持其長期性和有效性,使學生了解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有效地干預大學生的膳食行為。另外,在對大學生進行營養健康教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內容,不僅要傳授關于食物選擇會影響人體健康的正確信息,更要引導他們將營養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去,改變他們的飲食行為,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利于大學生的健康。

4 參考文獻

[1] 孫怡,徐田芹.山東某高校學生膳食及營養狀況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6,27(9):784-785.

[2] 王平,王勤.中國大學生常見健康問題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2004,27(1):75-77.

[3] 孫翔云,王運良.大學生健康教育狀況調查.中國健康教育,2006,22(6):442-444.

[4] 李素景,朱惠蘭,賈瑞珍,等.大學生營養健康教育調查分析.2007,4(4):50-51,70.

[5] 王運良,吳峰,孫翔云.營養與健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2-145.

[6] 風笑天.現代社會調查方法.3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107-132.

[7] 黃敬亨.健康教育學.2版.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85-90.

[8] TAMIR D, WEINSTEIN R, DAYAN I, et 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 (KAP): A basis for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in Israel. Public Health Rev, 2001,29(2-4):145.

[9] 李魯,馮學山,李寧秀,等.社會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8-136.

[10]侯彥喜.大學生的營養與營養教育.中國食物與營養,2006(3):58-60.

[11]陳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鄭州某技術學院醫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41(6):1089-1092.

[12]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醫科大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2,23(5):401-402.

[13]朱明元,黃憶明,方繼,等.醫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實用預防醫學,2002,9(5):465-467.

[14]王運良,孫翔云,萬修偉,等.大學生2039名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25-26,29.

關于健康養生的知識范文第4篇

【關鍵詞】健康傳播;媒體人;健康素養

健康關系到個人、家庭與社會的切身利益,并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密切相關。健康素養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提高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明顯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而健康傳播是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公民健康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專業的健康傳播者——各種媒體中的健康信息的采寫者、健康知識的選擇者與把關者的健康素養狀況如何,對普及健康知識、提高社會大眾的健康意識與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健康傳播作為大眾傳播的一個分支,有自己的傳播規律與專業特性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是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健康傳播是人類傳播的一個獨特領域,它是一種將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的健康知識,并通過受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為目的的行為。

健康傳播可以通過人們熟知的四種傳播方式,即自我個體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在不同的層面上,通過不同的傳播層次向不同的受眾進行傳播。由于大眾傳媒自身的特點,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優勢,使其長期以來成為我國健康傳播的主要渠道。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大眾傳媒,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健康傳播事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面向社會大眾的健康傳播也主要是通過這些專門的傳播媒介與傳媒人來實施的。由于這些傳播媒介屬于專門的傳播機構所擁有,其從事健康傳播的人員是專業的媒體工作者。因此,健康傳播的效果如何直接與這些傳播媒介的從業者密切相關。

同時,健康傳播又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律,它傳播的內容專業性強,對傳播者的素質要求較高。有研究顯示,與專業化的健康組織相比,大眾傳播媒介的健康傳播效果沒有優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傳播者自身的健康素養不同造成的。作為健康知識與信息的傳播者和把關人,專業媒體人自身的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如何,不僅直接影響著其對健康新聞信息和知識的判斷與選擇,更直接影響健康傳播的效果。因此,從事健康傳播的媒體人不僅應具備傳播學方面的素質,具備應有的新聞敏感、新聞意識,還應該具備基本的健康素養,掌握一定的醫療衛生知識,熟悉社會學、行為科學、健康教育學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在健康傳播的實踐中得心應手,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復雜的傳播環境,需要從事健康傳播的媒體人具備一定的健康素養

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健康傳播的技術手段與傳播環境正在發生急遽變化,互聯網作為當代小小地球村的聯系紐帶,它的普及使健康傳播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當今,打著養生保健旗號開展虛假宣傳的情景不僅在互聯網上泛濫,在廣播電視以及平面媒體上也隨處可見。在相對發達的城市公共場所,比如城市街頭、公園等公共場所,賓館、寫字樓與住宅樓的電梯內,醫院的候診大廳、門診及住院部的走廊內,火車站、飛機場、賓館等場所的大廳內,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所謂的“分眾傳媒”安裝的視頻播放設備。這些傳播設備中播出的有關健康方面的知識和信息是否科學?可信度怎樣?其把關人的健康知識和健康意識直接影響著信息的選擇,也影響著社會公眾獲得正確知識的可及性。

2010年,在我國的養生保健領域出現了一個“東方夜談”——吃綠豆能治病。所謂的“京城名醫”張悟本,以其《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一書,在短短半年暢銷100萬本的現象震驚國人,成為轟動一時的“張悟本現象”。生病不求醫,吃綠豆、生吃茄子能治病的虛假信息充斥在各個媒體中,出版商在報紙、電臺、電視上的大肆渲染,不僅出現了所謂科普圖書的驚人暢銷,也使得這位“京城名醫”的門診號升至2000元,并排到了2012年。在這一事件中,不同媒體有意無意地扮演了助推劑的角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細細想來,造成媒體爭相報道的原因除了盲目的跟風外,媒體人缺乏基本的健康素養應該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轟動一時的“張悟本現象”在政府的追查中銷聲匿跡了,但當今一些媒體上充斥的所謂健康廣告依然不少。一些號稱有奇特效果的減肥藥、一貼就靈的近視藥物、治療糖尿病的保健品、治愈癌癥的藥物,以及無痛人流術等充斥在大小報紙的版面,夸張刺耳的聲音從電臺里傳出……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強霸受眾耳目的虛假廣告引起讀者的厭惡和憎恨,有網民甚至建議某廣播電臺更名為減肥電臺、人流電臺。這不僅是公眾對媒體人的諷刺,更是給從事健康傳播的媒體人敲響了警鐘。

在社會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復雜的傳播環境使健康傳播信息的選擇更加困難,媒體人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健康素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與大量虛假的健康信息相比,健康傳播者自身的健康意識也制約著健康傳播的效果。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健康傳播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健康傳播者目前選擇的健康傳播內容,大多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身體生理健康的層面,沒有實現向現代意義上健康新觀念的轉變;其次,傳播本身就不健康,或基于營銷需要,或緣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需要傳播主體從更高層面上對健康進行系統的認識;再次,對健康傳播的客體認識不清,沒有對不同受眾進行合理的劃分和研究,也使傳播的針對性不強。

只有具備一定的健康素養,才能辨別社會上流行的各種與人類疾病和健康相關信息的真偽。因此,媒體人只有具備一定的健康素養,才能避免一個又一個“張悟本現象”的發生,也才會把健康傳播帶入一個以受眾為中心、關注全面健康的嶄新時代。

從事健康傳播的媒體人需要具備的基本健康素養

衛生部于2007年初著手制定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組織全國百余位醫藥衛生各個領域專家,圍繞現階段健康相關知識、態度和生活方式,召開數十次研討會,反復研究、反復篩選,最后選定了中國公民必須掌握的66條健康素養要點,并于2008年初以衛生部第3號公告的形式公之于眾。66條健康素養的要點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基本技能”等三方面的內容。

對于普通公民來講,能夠熟悉掌握66條健康素養要點是衡量一個人健康素養水平的標志。據統計,我國人民健康素養的具備率為6.48%,專家解釋說此百分比表示100人中只有6.48個人對66條健康素養要點的掌握率在80%以上。因此,對于一個大量接觸健康相關信息并選擇性地向社會大眾傳播的媒體從業者,擁有基本的健康素養知識是必需的,掌握66條健康素養要點應該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之上,要想真正成為時代需求的健康傳播者,從事健康傳播的媒體人還應首先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了解人類疾病的變化以及醫學模式轉變的大趨勢,認識影響當今人類健康的各種危險因素,以及國家與地方的醫療衛生政策等。只有具備這些知識,才能對政府的衛生工作政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對整個衛生健康事業的大方向有個準確的把握,對社會人群的健康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另外,應了解影響當今社會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對不同類別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某類疾病有何基本特征,其影響人群、發病規律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健康傳播的把關人,對浩瀚如海的健康信息進行科學正確的選擇,進而根據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相應的健康信息與健康知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譜發生了重大改變。雖然一些傳統的傳染性疾病已經被逐步消滅,但并不是所有的傳染病都遠離了人群,與此同時,新的傳染性疾病還在不斷出現。與人類疾病譜的改變相適應,傳統的純生物醫學模式已經被“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取代,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了以健康為中心。醫學科學已從單純的技術服務發展為技術服務與知識服務并重,健康傳播也應在內容上實現從“提供生物醫學知識”到“促進行為改變”的重大轉變。因此,從事健康傳播的媒體人也應該適應這些改變,主動承擔起服務社會大眾健康需求的責任。

為了適應健康傳播的需要,媒體人應通過不同的方式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健康素養

由于新聞學與醫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領域,而健康傳播所需要的是一個既懂得傳播學理論又熟悉醫學衛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其交叉學科的特點非常明顯,因此,不是醫學背景的媒體人在從事健康傳播時,一定要主動學習醫學衛生知識。首先,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到醫學院校選修相關課程,也可以選擇一些專業教材進行自學。筆者是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從事健康傳播的過程中,學習了高等醫學院校預防醫學的所有教材,對預防醫學、傳染病、環境衛生、營養衛生、衛生統計等專業知識有了較好的認識,在實際的采編工作中受益匪淺。

其次,在實際的采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各種機會學習醫療衛生知識。從事醫學衛生報道的編輯記者都會應邀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這些學術活動給媒體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專業知識的機會。因此,媒體人要善于利用會議,把參加會議作為提高自身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不要如蜻蜓點水一般,到會場拿個新聞通發稿就走。認真利用學術會議不僅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對醫療衛生領域不同專業的認識,還可以獲取在其他采訪活動中難以獲得的專業資料,為自己進行深度報道或者以后的相關報道提供參考。

關于健康養生的知識范文第5篇

情境教學是生物課程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展開對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時同樣可以在情境教學中將其逐漸得以滲透。教師可以通過對生活化的教學場景與教學情境的構建來豐富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與領會,尤其是學習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滲透到生活實例中,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來展開對這部分內容的應用與實踐。這種教學方法既靈活,又非常易于被學生理解與接收。不僅如此,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夠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來解讀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而引導他們逐漸養成更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在給學生講解“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為自己制訂三餐,制訂時要確保營養的均衡。學生通過為自己制訂營養三餐,就可以直接了解到為自己設計的食物營養是否全面,認識到合理搭配飲食的重要性。教師在學生制訂出三餐營養食譜之后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告訴學生這些食物是怎么被身體所吸收的,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讓學生意識到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很多生物課程的教學情境中都可以合理地滲透對營養健康的教育,教師對于教學過程要有更為合理的設計,這樣才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二、探究教學滲透營養健康教育

探究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探究式教學的展開過程中同樣可以合理地滲透營養健康教育。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些值得探討的學習任務,讓大家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展開對問題的探究。這不僅能夠借助集體的智慧更好地展開對某些問題的分析,這也能夠幫助大家深化對于一些知識點的理解與領會。更為重要的是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意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在生物課堂上滲透營養健康知識,教師可以結合所講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一些關于營養健康的探討問題,讓學生首先展開獨立思考,隨后再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探究,最后得出問題探討的結論。例如,在講解“細胞癌變”這一生物學知識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置,在講解知識之前向學生提出問題:癌細胞和非癌細胞有什么區別,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習慣容易導致細胞癌變?學生為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就會自覺地尋找答案,并和同學進行討論。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對細胞癌變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非常直觀地認識到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認識到均衡的營養與飲食可以起到的積極作用。

三、案例教學滲透營養健康教育

營養健康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透過案例教學的形式得以滲透,這種形式在實際教學中也有著很好的實踐性。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會引導學生展開很多案例分析,很多重要的知識點都是透過案例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領會。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們滲透營養健康的相關理念,要讓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引起重視,同時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營養健康教育并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們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這些知識與理念滲透到學生的生活與行為中,這樣才能發揮知識的價值。例如,在講解“細胞中的糖類和脂類”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現象和超重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肥胖疾病是和飲食有關系的。此外,也要讓學生們意識到現在的青少年女孩用節食的方法來減肥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合理膳食,并配合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健康的減肥方式。又如,在學習“細胞中的無機物”這一生物知識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只能活三天,而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卻可以活二十天?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通過學習,會認識到喝水的重要性,進而養成愛喝水的習慣。這些教學案例不僅和生活聯系十分緊密,這些也都是學生們十分關心與關注的話題。透過這種教學形式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健康意識,很多營養健康的知識也會在學生的頭腦中更為深化,這對于實際教學過程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