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完整健康的生理性表現是源于生物,機械,功能,美觀參數間的平衡。
前牙區無論是樹脂也好,全瓷也罷。究竟是應該追求強度和硬度的提升,還是應該尋找另一種治療模式,用來復制完整的牙齒生物力學特征。追求更強更硬的修復體并不總是好事。
天然牙列具有理想的牙釉質和牙本質結合的最佳硬度,強度,彈性方面的平衡。但往往我們的修復過程以及牙齒結構完整性的改變會破壞這種內在的平衡。
即刻拔除的牙齒經過酸處理去除牙釉質外殼,暴露牙本質核。單獨的牙本質核比較薄弱,在5KG力的作用下可產生肉眼可見的彎曲(切端位移大約0.5mm)。而牙釉質外殼為牙冠提供抵抗彎曲的足夠抗力(切端位移大約0.1mm)。
那我們的修復體在設計,制備和粘結的過程中能否再現這種平衡呢?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加,牙齒也會出現老化和牙釉質變薄的跡象。所以根據不同的年齡和牙齒條件選擇相應的修復體。
那么不同修復體和天然牙舌側表面的切線應力也是不同的
提示我們完全去除鄰面牙釉質對于冠的硬度沒有影響,但是完全去除唇側牙釉質是最不利的。圖中所示瓷粘結后對原始輪廓恢復最理想,而用樹脂作為貼面材料只能部分恢復硬度。所以當一個彈性較大的材料代替牙釉質外殼時,僅能恢復牙冠剛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部分牙科瓷材料的最大抗拉強度高于牙釉質,根據仿生原則,類似的高強度并不需要。
瓷貼面修復治療保存了自然地特性,通常情況下牙齒的舌側和功能面保持完整,不會影響咬合功能的發揮對合牙的磨耗。
口腔美學是大家共同倡導的,但是就美學標準也有不同的要求:基礎美學標準和主觀美學標準。
上圖基本體現了美學的常規要求和標準
前牙寬度百分比,也是“黃金法則”的體現。無論貼面還是樹脂都應該盡量遵循的原則。
測量得出的臨床牙冠平均長度和寬度。下中切牙的近遠中寬度與下側切牙二分之一的寬度相加可獲得上中切牙的寬度。美學標準的靈活運用才是一個成功修復體的精髓,需要我們結合病人的主觀美學要求加以實現。
所以現代修復時整個美學概念的整合,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患者,每一項參數都不會相同,很難確定哪一因素是整體美學整合的關鍵因素,但它必須符合個體的個性。必須努力將技術和藝術結合起來,不僅依賴操作者的直覺和敏感性,還要依賴治療者具備準確感知患者獨特的動態個性的能力。
瓷貼面是現代粘結技術和材料科學進步的產物。根據臨床情況,牙體形態以及牙體硬組織完整性的不同,牙體預備方式和終止線的設計也有相宜的變化。
早期進行瓷粘結修復的牙體預備技術沒有對牙釉質進行適當的保護,通常使用帶有定位深度環的金剛砂鉆磨除牙釉質,但當牙釉質較薄時,同樣深度的磨除就會暴露較多的牙本質。而貼面的修復原則要求保留更多的正常牙體組織,不僅是牙釉質,也包括牙釉質-牙本質界。
上圖6-3(a-i)治療前中切牙較短,牙釉質薄,已有復合樹脂充填(a-c),b顯示診斷蠟型制作的導板顯示有較大的修復空間,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牙體預備量。預備時包括鄰面和唇面溝的制備,整個過程盡量避免過度磨除牙釉質,已達到微創和粘結的多重需要。這里的診斷蠟型根據病人的面型及年齡等因素制作。
所以在制作貼面前,診斷蠟型的制作尤為關鍵,牙齒天然形態的恢復對制備提供最佳的參考,同時也讓病人對術后的恢復有了直觀的概念,這個步驟個人覺得很有用。
了解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具體的合理的牙體預備步驟也尤為重要。下圖所示詳細的制備過程,相信大家一目了然了。可能你手邊的工具沒有這么全,但大家總會想到代替的工具或者有自己的方法。
下圖為“筆記本法”唇面硅橡膠指導印模的制作。可以像翻書一樣翻開每一層檢查從切端到頸緣的預備量。
軸面的預備量從切端超過0.7mm,到頸緣約0.5mm之間變化。切緣磨除的預備量至少要1.5mm,對冠折的牙齒可以增加到5-7mm.
齦緣頂點位于牙體長軸偏遠中位置。常規的美學形態要求。
鄰面邊緣可以稍微進入接觸面積小的區域而不過多的磨除牙體組織。建議不要過多深入接觸面積大的區域,避免大量磨除牙釉質而暴露牙本質。邊緣區磨除量可以盡量保守,使最終的修復體的接觸區表面呈帶狀接觸,并能清晰印模,修復體在就位后形成“瓷-瓷”之間的接觸點。
下圖器械為鄰面超聲預備器械,沒用過,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
完善的制備才能制作良好的修復體,精確清晰的印模才能忠實的反應口內制備及咬合情況。下圖所示“一步雙組份”法,清晰明了。
實際操作中,一邊取線,一邊注射,完成精確的印模。
完美的復制,這樣的印模才是我們臨床醫生最高的追求!!!
臨時貼面的修復方法有很多,個人覺得這種“一次雙混合”法效果不錯。同樣適用于全冠的制作,讓我們制作的臨時修復體更美觀也更有層次感。值得大家借鑒。
點狀酸蝕暫時粘結技術,通過夾板作用和粘結的雙重效應使暫時修復體具有良好的初期穩定性。
下圖所示,去除暫時性修復體,牙齒除了點狀酸蝕區域外,顯露出殘留的非充填性樹脂覆蓋了貼面區的表面。用潔治器或低速砂盤去除,拋光。現在石膏代型上逐一檢查,在口腔內采取同樣的步驟。
下圖為粘結過程順序操作,對牙齒及瓷修復體進行不同的處理步驟。粘結是關系到貼面修復成敗的關鍵步驟,每一細節都不能忽視。
下圖為軟蠟和廢棄器械制作的貼面攜帶器。大家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試試。
書上的內容很多,摘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讓自己對瓷粘結修復技術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希望和大家共同進步,有興趣的朋友多交流。
前一段時間完成的貼面修復病例,分享一下。
患者,男,27歲。長期飲用碳酸飲料史。自述兩年前超聲潔治術后牙釉質表面部分剝脫,深染,牙敏感,擬氧化鋯貼面修復,簽知情同意書,開工!!。
清理缺損區域,少量食物殘渣,探診敏感。樹脂暫時恢復外形,便于制作臨時修復體。
取術前模型,比色(2M1/2M2),初備,排齦,修整最終形態
舌面區磨得多了點,唉.
加雙線準備取模
模型照
臨時修復體粘結后忘記照了。
和技師溝通制作中…………
口內試戴滿意后,開始了繁瑣緊張的粘結工作,騰不出手照相了,下次找個助手好點吧,要六手操作了,嘿嘿。
前后對比照!
病例總結:12,21釉質剝脫較嚴重,侵犯牙本質并著色,所以本病例釉質切割較多。術前蠟型制作導板,唇面適當加厚可使損傷減小并增加粘結強度。鄰面和舌面切削量較大,以后試用前面介紹的車針避免此問題。使用瓷粘結劑前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詳細的產品特性禁忌和操作步驟,必要時可在模型上實際操作以熟練掌握。做好粘結時的隔濕,排齦,就位,固化等細節,才能真正發揮修復體的生理功能。必要的術前溝通和及時的術后醫囑,協助病人完成整個治療。
這篇博文真是多災多難!寫了很久,N次沒保存,重寫續寫N次,教訓啊!哈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