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食療食譜大全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為整體觀念,它包含兩層含義:即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相統一。人體的五臟六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明確指出了在一年四季中適應氣候變化的攝生法則,而適應氣候變化是養生法中的關鍵之所在,所以中醫學尤其強調用養生來預防疾病,即不治已病治未病。養生在古代稱為攝生學,就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長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即保養身體,卻病延年的意思。它起源于道家,理論形成于《內經》,為后世預防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綜觀古代醫書,中醫養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調攝精神情志養生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態平和,才能心平氣和地在學習養生知識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中醫傳統養生倡導人們在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方面上弄懂養生的要意。神志養生,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通過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心胸豁達、多行善事等四個方面逐步掌握神志養生。少私寡欲指人活一世,切不可貪念過重,對不可求之物充滿太大的欲望,往往造成人欲望過多,壓力過重,這是百病的起源。
情志養生往往通過對外界客觀環境的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來轉變自己的錯誤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的方法。無論神志養生還是情志養生,關鍵是調整心態,營造好心情。古語講貪心不足蛇吞象,貪欲往往是造成痛苦的根源?,F代有學者認為,淡泊養生也屬道教養生的組成部分。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暗疵髦尽敝溉酥挥袑⒏鞣N名利淡泊們才能領略到然生的各種志趣?!皩庫o志遠”意思是心靈的寧靜可以讓人胸襟開闊,潛心修煉,達到物我兩忘的“空靈”境界。人們應該領悟到,生來赤條條,本來無一物,最終也會什么也不帶走的離開,所以不要執著的追求一些虛幻的東西,導致自己沉浸于各種名利中越陷越深。生要活得瀟灑自在,不追逐名利,不為物欲所累;老了應坦蕩地回歸自然。有了這樣的心態,就能把萬事萬物放得開,放棄執著的追逐,無憂生憂死之慮。唐代名醫孫思邈極注重修心養性,他將人體的精、氣、神喻為燈油,人的生命猶如燈光。若燈芯用大炷,油易盡,燈易滅,若燈芯用小炷,則油有余,燈難熄。生命如燈,精、氣、神是“生命之油”,只要注重修心養性,淡泊處世,順其自然,“生命之油”便消耗得慢,生命自可延長。人生旅途中,既有順境也有逆境。
應在順境時保持平和心,逆境時注重平常心。順境時,能保持心態平和,不驕不躁,不執著追逐,收放自如;逆境時,能保持心態樂觀,不妒不嫉,不執意追求,做到笑看云卷云舒,這才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淡泊集氣質、修養、智慧、境界于一體,須自我修煉,去除一切私心雜念,返樸歸真,簡樸、淡泊、寧靜,不被物欲所累,撇開私心雜念,一切從心靈修養的高度出發,活出生命的價值,是自己的人生得到升華?!端貑?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了精神情志的變化與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有密切聯系,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對于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和防止疾病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調節飲食、勞逸適度日常的起居,對機體健康有很大影響?!端貑?上古天真論》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衷也。”說明如果生活沒有一定規律,飲食勞逸失常,就會削弱機體抵機抗力而容易發病。飲食是滋養臟腑的源泉,但要注意避免暴飲暴食、偏食等現象,要寒溫適宜和饑飽適宜。五谷養五臟,如飲食失節,氣血生化不足,而致氣血虛弱,五臟失養,甚則損傷,疾病由此而生。首先,飲食三餐要有規律,少吃零食。
有規律,才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如果飲食無規律,想吃就吃,一方面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同時會引起脾胃消化液的分泌紊亂,長久下去,消化液的分泌必然失調,食物的消化吸收率會降低。其次,飲食不能吃得過飽。吃的太多,會加重脾胃負擔,若脾胃長期超負荷工作而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正常的功能肯定會受到影響,而且,吃得太多,易使胃腸過于膨脹,胃壁變薄,加之胃中食物過多,必然會刺激胃酸的過量分泌,易導致胃黏膜屏障的破壞而引起胃潰瘍。古代的醫學家們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皇帝內經?素問》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庇志唧w論道“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則腆滿閉塞,下為饗泄(腹瀉),久為腸?(痢疾)”。唐代孫思邈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誡道:“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敝嗅t認為,“中滿不消,而脾胃大傷矣”。最后,飲食不可過速。吃的太快,大的食物團塊沒來得及嚼碎就被吞下,一方面會降低口腔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間接地加重了脾胃的負擔,同時,大的食物團塊有可能會卡在消化道內生理狹窄的地方造成急性梗阻,同時也會直接加重脾胃負擔,而且因為食物與消化液的接觸面積大大減少,從而嚴重降低了食物的吸收率,直接影響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人體營養不良,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醫說》中說:“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憋嬍仇B生中,縱觀古今養生家地經驗,重要的都在于養脾胃,因為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五谷精氣的運化就會順暢自然,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就能很好的營養五臟六腑,各臟器的生理功能就能正常,若暴飲暴食或偏食五味,不但不能為機體提供營養,還會造成傷害,使氣血生化乏源,五臟六腑因得不到營養而導致抵抗力低下而發病。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重視體育鍛煉勞動和休息是調節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過勞則傷氣損血,過逸則滯氣澀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