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季養(yǎng)生歌 – 好大夫在線

shiyingbao

蘇軾與芡實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雖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六十高齡后仍紅光滿面,身體健壯,精神矍鑠,才思敏捷,這與他學習中醫(yī)藥、研究養(yǎng)生之道有關。

他除同沈括合編了《蘇沈良方》外,還自著了一本《東坡養(yǎng)生集》。他的養(yǎng)生之道中有一條是吃芡實。每天不限時間取熟芡實1粒放口中細嚼,待唾液滿口時慢慢咽下,每天吃20~30粒,長年不斷。芡實食藥兩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歷代中醫(yī)認為它有補中益氣、健脾助胃、固腎澀精、滋養(yǎng)強身等功用。《金峨山房藥錄》中有詩充分說明芡實(又名雞頭米)粥的養(yǎng)生保健功效:“煥發(fā)容光精氣壯,粥香食進思飛揚。金風玉露雞頭熟,萬里行吟妙趣長。”

蘇轍與茯苓

蘇軾的弟弟蘇轍不但是“三蘇”之一,在文壇上也占一席之地,而且與其兄一樣,也潛心研究中醫(yī)藥及養(yǎng)生之道。據(jù)說蘇轍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勤奮讀書用腦過度,因而病魔纏身經(jīng)久不愈。直至32歲,他開始服食茯苓,堅持1年,頑疾竟獲痊愈,此后服食不斷,也得享高壽。唐宋時代,人們服食茯苓相沿成風,詩句吟和之中常見,如宋代文人黃庭堅有詩詠茯苓:“湯泛水瓷一生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至清代,服茯苓之風更盛,慈禧太后也愛吃茯苓餅,她到晚年仍容顏不衰,與此不無關系。名著《紅樓夢》中有用茯苓和人奶做茯苓霜的記述。當時皇宮內(nèi)和富貴人家,每天早晨吃一盅作為補品。梁代醫(yī)學家陶弘景稱茯苓“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練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diào)營而理衛(wèi),上品仙藥也。”可見,茯苓的養(yǎng)生保健功用,早被人們認識了。現(xiàn)在,茯苓餅作為北京的御膳特產(chǎn)之一,為中外游客的必購之物。

陸游與枸杞

宋朝詩人陸游愛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湯吃,晚年視力仍佳,依然讀書、寫詩不輟。曾有“雪霽茅堂鐘馨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描述。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家前屋后廣種枸杞與菊花,一為觀賞,二作食養(yǎng),曾寫下一篇清新雋秀的《杞菊賦》。唐代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有詩贊枸杞曰:“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同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蘇東坡也喜愛在庭院中種植枸杞,自己服食及宴請賓客,有《小圃枸杞》詩為證:“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大將玄吾鬢,小則餉吾客。“孫思邈、葛洪、陶弘景及孟冼等也常食枸杞,都成為醫(yī)林壽星。唐代宰相房玄齡、杜如晦因政務操勞而致體衰多病,后遵醫(yī)囑服食枸杞得以康復,并都獲享高壽。民間也流傳有“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湯”的俗語。《神經(jīng)本草經(jīng)》稱它“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太平圣惠方》中有“服用枸杞長生不老”之說。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與多種藥理成分,具有保護心、肝、腎、大腦,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動脈硬化程度,延緩細胞衰老進度及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種作用。國外藥理專家稱枸杞中所含的“維生素X”為“駐顏維生素”,又稱作“祛老圣藥”。有枸杞之鄉(xiāng)美名的寧夏地區(qū)對枸杞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枸杞罐頭、枸杞晶、枸杞酒、枸杞茶等系列產(chǎn)品已應運而生,深受國內(nèi)外顧客的青睞。

葉橘泉與決明子

江蘇名老中醫(yī)葉橘泉在省委為他慶祝90華誕之際,把剛編著的養(yǎng)生心得———《老人保健要點》一書贈給與會人員,書中有一條養(yǎng)生體驗:常飲決明子茶,能有效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和便秘。無獨有偶,遼寧名老中醫(yī)彭靜山也說,他常飲決明子茶,年過七旬,血壓正常,大便暢通,光線充足處不戴老花鏡可閱書報。《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此藥列為上品。《廣群芳譜》中載:“決明子作茶食,助肝益精,治目中諸病。”《江西草藥》介紹:“決明子炒黃,水煎代茶飲,治高血壓。”據(jù)說古時有一文人,常飲決明子茶,至晚年體健無病,尤其目力甚佳。曾賦詩曰:“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書蠅頭夜點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緣長年食決明。”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決明子所含成分對視神經(jīng)有保護作用,并能降血壓和降膽固醇。

顏之推與槐角

南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非常關注養(yǎng)生保健,著有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顏氏家訓》。書中辟“養(yǎng)生篇”一章專講養(yǎng)生之道,并把槐實(即槐角)推介給人們,還用“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余,發(fā)須猶黑”的實例,來說明服食槐實可使人耳聰目明,烏須黑發(fā),養(yǎng)顏抗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之為上品,稱:“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明代著名醫(yī)學家繆希雍說:“槐實為涼血要品,能除一切熱,清一切火,散一切結。”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槐實含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尤以蕓香甙的含量最高,能降低血管壁的滲透性,促進血液凝固,能清熱祛火,涼血止血,治肛腸痔病出血效果甚佳,還可降低血壓,與其他降壓藥同用,能增強降壓功用。高血壓患者并發(fā)便血、尿血、鼻出血最適用。近年來有資料稱槐實有抗癌作用,具有發(fā)展前景。

歷史名人與中藥單方

歷史名人也是人,一樣地有生老病死,生了病一樣要求醫(yī)問藥。不過醫(yī)案一類的專書,極少牽涉到名人,倒是一些名人生病以后,因服用某些中藥單方而獲效,文獻中時有零星記載。這些案例符合本草書所載藥物功效,讀來可信可行,饒有興味。今選錄數(shù)例,可供中藥教學參考,亦欲借名人之名,使這些中藥單方之功效能不脛自走耳。

唐太宗與蓽茇

《獨異志》載:唐太宗苦氣痢,眾醫(yī)不效,下詔訪問,金吾長張寶藏曾困此疾,即具疏以乳煎蓽茇方上,服之立愈。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征難之,逾月不擬,上疾復發(fā),復進之又平,因問左右曰,進方人有功,未見除授何也?征懼曰,未知文武二吏……即命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寺卿,其方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同煎減半,空腹頓服。唐太宗即李世民,隋末勸父李淵舉兵統(tǒng)一天下,封秦王,天資明敏,遇事勇決,文治武功,集于一身,及位后銳意圖治,任用賢臣,去奢輕賦,海內(nèi)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

蓽茇,藥用果穗,性味辛熱,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常用于治療胃寒嘔吐,脘腹疼痛,泄瀉痢疾,也可用于牙痛。本案屬氣滯下痢,以蓽茇溫中行氣為主,配牛乳同煎,牛乳甘潤補虛,二藥剛柔相濟,止氣痢而不犯燥,理氣而不傷正,又簡便易行,服用方便。

劉禹錫與訶子

《傳信方》載: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方,用訶黎勒三枚,兩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漿水一合服之。

劉禹錫,唐朝進士,官太子校書,參與王叔文革新,屢遭貶抑,為中唐時期杰出詩人,與白居易齊名,史稱“劉白”。詩歌內(nèi)容寓戰(zhàn)斗色彩,善于吸收民歌特長,詩風雄渾爽朗,音節(jié)和諧響亮,立意高卓超遠,有“詩豪”之稱,著有《劉夢得文集》,亦留心醫(yī)藥,著《劉禹錫傳信方》。

訶子,也叫訶黎勒,藥用果實,性味苦酸澀平,能澀腸止瀉,斂肺利咽。常用于久痢、久瀉、脫肛,久嗽、失音。藥理研究證實其含水解鞣質,有較強收斂作用,也具抑制痢疾桿菌作用。本例苦赤白痢下日久,若痢疾初起邪實,則非所宜。

宋仁宗與赤小豆

《朱氏集驗方》載: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命道士贊寧治之,取赤小豆七十粒為末,敷之而愈。宋仁宗,姓趙名稹,13歲即位,太后稱制,24歲親政,先后任富弼、韓琦、范仲淹為相,在位41年,恭儉仁恕,慎刑愛民,史稱有宋第一仁主。本案例當發(fā)生在13歲以前。

赤小豆,藥用種子,性味甘酸平,能利水消腫,散血解毒,多用于水腫,腳氣,黃疸等,傷寒論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治黃疸。也用于治療瘡癰腫毒。既可內(nèi)服,更可外敷。《金匱要略》有赤小豆當歸散治狐惑之膿已成,痄腮乃熱毒淤血壅滯,腮部腫痛,故能敷之即愈。

歐陽修與車前子

《蘇沈良方》載:歐陽公嘗得暴下病,國醫(yī)不能治,夫人買市人藥一帖,進之而愈。力叩其方,則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服二錢匕。

歐陽修,宋朝進士,又號醉翁,北宋中葉重要政治人物,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直言敢諫,被罷職貶官,又是著名文學家,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視內(nèi)容。積極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后進,三蘇及王安石皆其門下,公認為當時文壇領袖,其散文、史傳、詩詞皆有成就,著有《歐陽文忠集》等。

車前子,藥用種子,性味甘寒,能利尿通淋,清肝明目,也能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療淋證、泄瀉、目赤腫痛、咳嗽痰多等。暴下指急性腹瀉,本案當為濕熱所致。《本草綱目》云:“車前子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而谷藏自止矣”。即所謂利小便可實大便也。趙學敏在《串雅》序言中言:“歐陽子暴痢幾絕,乞藥于牛醫(yī)”即指本例。

王安石與蘿卜

《本草綱目》載:王荊公病頭痛,有道人傳此方(指生蘿卜汁一蜆殼,仰臥,隨左右注鼻中)移時遂愈也,以此治人不可勝數(shù)。

王安石,宋朝進士,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為抑制豪強,緩和社會矛盾,積極推廣新法,遭保守派反對,成效不大,兩度為相,兩度罷相,晚年退居金陵,封荊國公。其散文邏輯謹嚴,辨理深透,峭拔雄健,語言簡練。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詞,反映現(xiàn)實,風格高峻。

蘿卜,藥用根,一般多以種子入藥,名萊菔子,二者性味功效相似,性味辛甘平,能消食化積,祛痰下氣,用蘿卜汁便于外用滴鼻,辛散宣通,祛風止痛,簡便易行,故治愈頭痛不可勝數(shù),多種醫(yī)書將其收載。

洪邁與胡桃肉

《夷堅志》載:邁有痰疾,因晚對,上遣使之前令以胡桃肉三顆,生姜三片,臥時嚼服,即飲湯兩三呷,又再嚼桃、姜如前數(shù),即靜臥,必愈。邁還玉堂,如旨服之,及旦而痰消嗽止。

洪邁,南宋人,別號容齋,高宗時,使金不屈,孝宗時拜翰林學士,父浩,兄適、遵皆有文名,而邁尤博學,晚年歸鄉(xiāng)里從事著述有《容齋五筆》、《夷堅志》等傳世。

胡桃仁,藥用種仁,性味甘溫,能補腎強腰,斂肺定喘,潤腸通便。常用于腎虛腰膝酸痛,肺腎不足之虛喘及老年人或病后腸燥便秘,配合生姜,能溫中化痰,可用于肺腎虧虛之寒痰喘嗽。

辛棄疾與薏苡仁

《倦游錄》載: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土炒過,水煮如膏服,數(shù)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

辛棄疾,南宋時人,字幼安,號稼軒。21歲即參加抗金義軍,官至浙江安撫使,政治上軍事上皆有一定建樹,但為當權者所忌,未能施展抱負,詞作600多首,為有宋之冠,多反映當時民族矛盾、階級矛盾,表現(xiàn)堅持抗金決心,傾訴壯志難酬之悲憤,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氣象闊大,意境雄渾,與蘇軾相近,史稱“蘇辛”。為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著作有《稼軒長短句》等。

薏苡仁,藥用種仁,性味甘淡微寒,能利水滲濕,健脾排膿。常用于治療水腫腳氣、痹證、泄瀉、肺癰、腸癰等。本案用于治療疝氣,重墜大如杯,類似水疝,乃水濕下注陰囊所致,用薏苡仁取其能健脾利濕,用東壁黃土炒亦取崇土以制水之意也。

沈括與苦參

《夢溪筆談》載:(括)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一將佐曰,此乃病齒數(shù)年,用苦參揩齒,其氣味入齒傷腎所致也。后有太常少卿昭亮亦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

沈括,北宋進士,累官至翰林學士,史書稱其博學無所不能,為封建社會中少有之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蘇沈良方》等。

苦參,藥用根,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常用于治療痢疾、黃疸、淋證、婦科帶下、陰癢、外科疥癬、膿皰瘡、麻風等。藥理研究對多種皮膚真菌以及滴蟲均有抑制作用,古時也用于治齲齒牙病。《史記》載:“倉公淳于意醫(yī)齊大夫病齲齒,以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其風,至五、六日愈,以其能燥濕清熱祛風殺蟲”。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藥物有治療作用,用之不當或過量也會產(chǎn)生副作用,本品乃極苦極寒之品,故李時珍說本品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老年之人不可用也。本案例著重談的是苦參的副作用。《素問》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久用苦參揩齒,齒為骨之余,腎主骨,腰為腎之府,寒增不已,火衰精冷,故致腰痛。過猶不及,本案令人觸類旁通,啟悟良多。

上述病例,都是藥物精當,效果明顯,也符合藥性理論和中藥功效。后世也一直沿用。這些中藥單方,具有廉、便、驗的特點,自有它的實用價值,但要想都取得理想的療效,還應結合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辨證論治。

陸游與降氣湯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壽長85歲。他身逢亂世,一生坎坷,飽經(jīng)風霜,卻得如此高壽,且晚年依然耳清目明、身輕體健。據(jù)說,他長壽與一則叫做降氣湯的方藥有關。

陸游早年曾結識了一位名叫張山的汴梁人。當時張老漢已80多歲,卻耳聰目明,步履矯健。陸游向他請教強身健體的法術,這位老齡朋友說:“香附、姜黃、甘草3味藥,研磨成細末,每日早晨空腹用開水沖服三、四錢。”老漢接著又說:“這劑湯藥叫降氣湯。因為人得病大多由于氣不下行,身體下虛而上實,方中之藥能導氣下行,氣順氣通則病不生。”陸游深深叩謝了老人,此后就試著服用該方。后來,陸游又結識了一位名叫王升的武官,見武官70歲開外,也身健體強,便特別羨慕和好奇,連忙討教延年益壽的妙方神丹,藥方竟與張山老人所說一摸一樣。陸游更相信降氣湯了,并堅持服用。

話說回來,這則趣聞似有夸大降氣湯效果之嫌,但氣機理論在養(yǎng)生防病方面的地位卻不容忽視。中醫(y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一氣周流,百骸疏暢”,氣機調(diào)達,氣血和暢則身體康健;若氣逆、氣滯、氣虛、氣結等氣機逆亂,血脈郁阻,則會引發(fā)多種疾病而折壽。降氣湯非典載經(jīng)方,其藥簡單,香附乃理氣圣藥,姜黃性走竄,理氣兼以活血,甘草調(diào)和致中,三者共奏行氣機、暢氣血之功。就養(yǎng)生治病而言,其立意值得肯定。當然,降氣湯并非人人皆宜,陸游的高壽也并非只靠降氣湯,史料記載他因人制宜而采取的多素食多粥、“戒聲色娛”、“晨起掃門庭”、睡前溫水泡腳、“以詩吐胸臆”、遠離嘈雜、樂觀向上等養(yǎng)生方法都至為重要,正如其晚年詩中所云:“養(yǎng)生如藝樹,培植要得宜。”

陸游的飲食以素食為主,不主張“以肉養(yǎng)人”,在其詩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的食物是菱角、山藥和粥。

陸游退居故鄉(xiāng)后,就每年采食菱角。他的《夜歸詩》中云:“今年寒到江鄉(xiāng)早,未及中秋見雁飛。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本草綱目》記載:吃菱角能“安中補五臟,不饑輕身”。生吃鮮菱角能“解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曬干后碾成粉食用,能“補中延年”。

陸游一生喜歡吃粥,他還專寫了《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老年人吃粥容易消化、吸收,對胃腸的保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陸游認為體弱多病的人食山藥能增強體質,有利健康。有詩云:“久緣多病疏云液,近為長齋煮玉延(山藥)。”據(jù)現(xiàn)代科學分析,山藥中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特別是它含有的黏液蛋白,能預防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過早發(fā)生。山藥中的黏多糖物質與無機鹽結合,可使軟骨的彈性增加。山藥還含有消化酶,有促進蛋白質和淀粉分解的作用。

邵逸夫與人參

著名企業(yè)家邵逸夫在2010年元旦宣布退休,這位100余歲的富豪,比一般人的退休年齡整整晚了40年。有人問他養(yǎng)生秘訣何在?邵逸夫笑答:“秘訣有三,一是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日含人參一片。”

邵逸夫90歲前,堅持每天上班。他認為,晚年小勞有益健康。“我的最大樂趣就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長壽。”他年輕時,每天晚上只睡5個小時,中午小睡1小時,其余時間都在工作。到了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

邵逸夫是個笑口常開的人,他說,笑是寬容,寬容是一個人修養(yǎng)和善良的結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劑良藥。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重視養(yǎng)生。最初,每天燉一根野山參進補,至上世紀60年代后期,改為每日在舌下含薄薄的一片頂級野生人參。有人統(tǒng)計過,邵逸夫每年大約食用四兩人參。

此外,邵逸夫每頓晚飯一定要喝一碗“蜜瓜海螺煲老雞湯”,該湯在香港又被稱為“爵士湯”,非常有名。從營養(yǎng)上分析,蜜瓜富含維生素A等;海螺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老母雞滋陰效果明顯。中醫(yī)認為,該湯是滋陰、補肝腎之品。

武則天與益母草

很多女性朋友喜歡做面膜,其實武則天就是一個精通面膜保養(yǎng)的高手。武則天不但高壽,而且即使到了80歲高齡,仍然保持著青春般的容貌,不顯衰老。《新唐書》中說她“雖春秋高,善自涂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武則天有一個很有名的美容秘方,就是用“益母草澤面方”,這個方子收錄在蘇敬編輯的《新修本草》中,后來王燾在《外臺秘要》中也有所收錄,后世的醫(yī)書中也曾經(jīng)收錄并改名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時珍時,在《本草綱目》中又恢復原名收錄。其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帶士。曬干后搗成細粉過篩,然后加面粉和水,調(diào)好后,捏成如雞蛋大藥團,再曬干。用黃泥做1個爐子,四旁開竅,上下放木炭,藥團放中間。大火燒一頓飯時間后,改用文火再燒1晝夜,取出涼透,細研,過篩,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時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調(diào)勻,研細,沐浴或洗面、洗手時,用藥末擦洗。益母草是婦科的良藥,既可內(nèi)服,也可外用。據(jù)《本草拾遺》載曰:“入面藥,令人光澤,治粉刺。” 《外臺秘要》稱此方為“則天大圣皇后炬益母草留顏方”,具有“治頗暗,退皴皺,令人皮膚光澤(《御藥院方》)”的功效。外用敷面,有治療膚色黑、祛除面部斑點和皺紋等功效;經(jīng)常使用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王燾在注解中說,剛開始用這個藥洗面,會覺得手開始變得潤滑,臉上也有了光澤,以后逐漸會面生血色,臉色紅潤,如果長年使用,四五十歲的婦人,看上去也會像十五六歲的女子一樣年輕。武則天八十歲的時候,還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來跟她經(jīng)常使用這個美容秘方不無關系。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