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對一年節令的劃分。它不僅對農耕有著指導意義,其大多數民俗習慣也遺留至。二十四節氣和農事息息相關,隨著時節的變化,飲食也會隨之而變。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年。
那在二十四節氣之時,有哪些美食呢?
「 立春 」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諺語說:“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到,萬物萌動,白天長了,氣溫也開始回暖了。這對于農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說,春到,農事就要開始籌劃起來了。據資料記載,春卷和春餅是富人家才能吃得起。蘿卜也是立春要吃的食物之一,蘿卜清脆可口,處處可見,無論富貴和貧窮,都能吃到蘿卜,所以古時候的立春才有吃蘿卜的習俗吧?
現代的食物是愈加的豐富,不過在立春這一天,春餅、春卷依舊是習俗。除此之外呢,立春的應季美食還有:韭菜粉絲炒雞蛋、涼拌洋蔥、清炒豆芽韭黃等。
「 雨水 」
雨水,顧名思義就是雨水增多。春來雨降,雨潤萬物,預示著春天就要到了。雨水過后,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繼續穩步回升。正所謂春雨貴如油,農事更是期待著春雨。雨水增多,濕氣自然也會增大,但氣候是不燥熱的。所以,雨水這個時節的美食有:山藥燉南瓜、蒸五、清蒸鱸魚、雞蛋、芹菜炒牛肉等。
「 驚蟄 」
春雷炸響,一雷驚萬物。到了驚蟄,各家各戶也開始忙活農事了,大忙的時節,揮起鋤頭忙春耕。古時候,驚蟄期間,人們會吃炒豆,吃炒“蟲”,吃梨來寓意著滅蟲,減少蟲災,期望農作物可以健康成長。
驚蟄后吃梨,還有枇杷、羅漢果、春筍等都是驚蟄后易食的果蔬。
「 春分 」
草長柳青,晝夜等長。春分這一天,民俗有“立蛋”這一游戲。據說在春分這天,把雞蛋豎起來放會比較容易。春分時節,農耕也進入了繁忙的階段,一些早春的青菜也成熟了。所以,春分可以吃應季時蔬:燒春筍、炒春菜等,健康又美味。
「 清明 」
古時候的清明,除了掃墓外,還有許多禁忌,如:禁火、忌晚出行等。清明也稱寒食節,主吃冷食,如:青團、豆包等。清明時節的美食還有:豬肝湯、蘿卜青菜粥等。
「 谷雨 」
谷雨過后,馬上就要入夏了?;蛟S我們對谷雨沒有明確的時間概念,但只要提到柳絮滿天飛的時節,就知道谷雨到了。谷雨時節南方喝茶,北方食香椿。時至今日,谷雨茶和香椿依舊是現代人在谷雨時節的首選食物。美食有:香椿炒蛋、菠菜豆芽炒瘦肉等。
「 立夏 」
谷雨過后,進入立夏。立夏也是進入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天氣轉換,氣溫升高。很多地區都會吃“立夏飯”,雖說各地的“立夏飯”做法不同,但想必都是為了下地農耕時方便吃飯吧。進入夏季,濕氣增加,可以用薏米、蓮子、陳皮、菊花、金銀花等泡水飲用;同時呢,夏季炎熱,很多食物也是吃不進去的,所以瓜果蔬菜是夏季首選食物。其美食可以吃:西紅柿雞蛋湯、桂圓粳米粥、荷葉雞,炒筍絲等。
「 小滿 」
北方大麥,南方小麥,在這個時節就開始漸熟了。吃油茶面是民間的習俗,小麥收割,就能吃到新面了,將新面炒熟,再放些芝麻、堅果、砂糖等,出鍋后用開水沖食,又香又好喝。小滿的美食可以吃:冬瓜湯、蒸玉米、玉米排骨湯、炒蒜薹等。
「 芒種 」
芒種時節,南方也進入了梅雨季,一下一個月,天氣潮濕易發霉。芒種時節還有端午節,過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也是民間習俗。這個時節,瓜果蔬菜依舊是非常好的食物。芒種時節的美食有:豆腐三絲、清燉雞湯、山藥燉泥鰍都是不錯的選擇。
「 夏至 」
夏至,夏天真正的到了。民間有俗語“冬至餃子夏至面”,這夏至時節,自然是要吃面食的。吃面是為了消暑,并不是熱湯面,而是要過涼水的面,這樣面條涼吃,既美味又消暑。除了吃面,西紅柿、黃瓜、絲瓜、苦瓜、西瓜等夏季果蔬也都是消暑的好食物。夏至的美食:涼拌萵筍絲、拍黃瓜、綠豆粥等。
「 小暑 」
小暑,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是“小熱”,還沒到十分熱的時候。民間有吃餃子、吃伏面的習俗,主要是為了消暑,所以我們有聽過“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那么,在入伏時,除了多飲水外,還可以吃薏米、綠豆、苦瓜、冬瓜、西瓜等苦味、多汁水的食物。小暑的美食:燉鱔魚、肉炒豆芽、西瓜面湯等。
「 大暑 」
大暑前后,曬死泥鰍。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瞧,關于大暑的諺語多數都預示著大暑高溫。大暑之時,南方一些地域就變成了大“火爐”,就連北方也是酷暑難耐啊。過大暑,吃些什么能養生?
喝羊湯。雖說大暑前后氣溫升高,但喝羊湯有利于排汗,可以將體內積熱的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
燒仙草。這是南方的習俗,最近幾十年,也早已在全國各地盛行,燒仙草,龜苓膏等消暑甜品在市面也是很常見的。
除此之外,大暑溫高,容易引發中暑。所以,在飲食上可以吃一些清熱解暑的食物,如:蓮子羹、綠豆粥、苦瓜涼菜、菊花茶等。
「 立秋 」
大暑過后,進入立秋。從此,秋天開始了。每到立秋,都能聽到“貼秋膘”,意味著吃點好的,長長肉。夏天酷暑難耐,熱的吃不進,但秋一到,天氣漸漸轉涼,胃口也越來越好了。各地“貼秋膘”的吃食各不相同,但大多是以食肉為主,可能長了肉,到冬天才不怕冷吧?秋季相比夏季來說,這個季節會有一些燥熱,所以還可以吃一些生津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甘蔗、蘋果、鴨梨、楊梅等食物。立秋的美食:赤豆薏米粥、海帶燉豆腐等。
「 處暑 」
處暑一過,就真正地進入了秋季了。雖說進秋了,但氣溫仍較酷熱。這也是為什么有“秋老虎”一說。民俗有處暑吃鴨的傳統,吃各種制作方式的鴨:吊爐鴨、荷葉鴨、白切鴨等等。處暑之計雖已入秋,但溫差較大,在吃食上盡量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上火燥熱,可以食一些:玉米、銀耳、菠菜、百合等潤燥養肺的食物。適合處暑的美食:青椒炒干豆腐、燉黃魚、銀耳蓮子羹等。
「 白露 」
“一場秋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霜”,從這句諺語便可得知,秋到天漸寒,草叢生露珠。冷空氣襲來,切勿傷肺。白露時節吃什么喝什么?民俗有吃地瓜、吃龍眼,喝白露茶、喝米酒。另外,大棗、芝麻、山藥、柚子、新鮮蔬菜等也都是降燥熱,易消化的食物。適合白露時節的美食:雞肉燉山藥、柚子雞、栗子粥等。
「 秋分 」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就是說,秋分這天,晝夜等長。秋收,秋種也是更加繁忙的時候。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這時候的美食也是多樣的,尤其是水果,蘋果、梨、柿子、栗子、橘子等應有盡有。適合秋分時節吃的美食:清蒸螃蟹、山藥蓮子粥,涼拌竹筍等。
「 寒露 」
寒露寒露,露水更寒。天更冷了,露水也更涼了。寒露時節,有一個重陽節,說到重陽節,便能想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有名詩句。在重陽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花糕、插茱萸也是民俗習慣。寒露之后,天氣會越來越涼,多吃些蜂蜜、鮮粥、銀耳、山楂、石榴等食物,適合在寒露時節的美食:清炒小白菜、糖藕、紫菜蛋花湯等。
「 霜降 」
霜降,顧名思義,開始降霜了。霜降一來,意味著馬上要入冬了。柿子和菊花都這個時節的產物,所以霜降吃柿子、賞菊已成為民間習俗。天氣漸冷,多吃一些益氣養血,滋陰潤肺的食物。如:黑白木耳、牛肉、兔肉、柿子、橄欖等。適合在霜降時節吃的美食:熏兔肉、牛腩蘿卜湯、芥菜粥等。
「 立冬 」
冬到,萬物藏。農耕停了,動物們也冬眠了。忙了一整年,也該好好休息休息了,所以,在這個時節,就要犒賞一下辛苦勞作的自己啦。據資料顯示,我國古代各地在立冬有“迎冬”、“補冬”一說,各地吃食也不同,南方會吃雞鴨魚肉、米團子、甘蔗、湯圓;而北方大多數都吃餃子。
冬季常較干燥,立冬時節可以喝湯進補,老鴨湯、牛肉湯、黃鱔羹、黑芝麻糊等。
「 小雪 」
小雪小雪,氣溫下降,要開始進入嚴冬了。從民俗來看,基本都和吃有關。腌臘肉、曬魚干,這些都是為了冬儲做準備的,天氣漸冷,肉類食物腌鹵、曬制都是很好的保存方法。冬季一到,胃口便大開了,身體機制要預防寒冷,自行要貼膘,長脂肪。在這寒冷的冬季,牛羊肉、雞鴨魚肉以及一些谷物類食物。適合在小雪時節吃的美食:火鍋、紅燒鯽魚等。
「 大雪 」
大雪到,雖然冷,但如果天降大雪,那樂趣就多了。堆雪人,打雪仗,賞雪景。古人還善作詩,應時應景。養生,從古至今都是人人關心的,話說養血養面,養眼養肝,養脾唇紅。所以,在大雪時節,紅燒羊肉、燉魚肉、大棗枸杞青菜粥等是優選美食。
「 冬至 」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南方冷雨,北方雪,這也意味著開始由暖入冷了。冬至,在古時是個大節,要“賀冬”,要“擺宴”。這么大的節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喝餃湯。當然,并不是全國各地都吃餃子,有的地區吃餛飩,有的地區吃湯圓,還有的地區吃火鍋。其都寓意著“消寒”。
冬至除了吃餃子、湯圓外,燉牛羊肉、蒸土豆紅薯、大白菜燉豆腐等也冬至美食。
「 小寒 」
“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小寒時節,也是冬季最冷的一個階段了。古時入了冬,基本上就是“貓兒冬”和“消寒”了。天氣寒冷,要養精蓄銳,飲食依舊是人們養生的方法,適合小寒時節吃的美食:牛羊肉火鍋、桂圓芝麻花生粥、姜絲肉、紅燒鱔魚、排骨糯米飯等。
「 大寒 」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數完大寒,準備過年。這時,年味漸濃,臨近春節,要趕大集,要辦年貨。所以,在食物上,也是相當豐盛的。各地有著各種各樣的美食,如:雞湯、燉蹄髈、蒸臘肉......都在為辭舊迎新做準備。雖說要入新年,但也要切記大食大補,以免傷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