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寒節氣吃什么?大寒節氣傳統飲食習俗盤點

shiyingbao

大寒節氣吃什么?古代勞動人民就很重視大寒節氣里對調養身體的重視。民間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廣東人吃糯米飯,南京人喝雞湯……那么大寒節氣吃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大寒節氣的飲食習俗吧。

大寒節氣

1、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糯米味甘,性溫,具有御寒滋補的功效,人們可以蒸煮糯米飯,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蓮子、枸杞子、桂圓肉、大棗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后加點白糖,可健脾益氣、養血安神,適用于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2、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雞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物質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盡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因此,熬制雞湯時應該選用砂鍋,先開大火燒煮10分鐘,后調小火慢燉。此外,在熬湯時,盡量不要揭鍋蓋,不然容易“跑氣”影響雞湯的滋味。

3、年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4、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于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后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于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大寒養生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節氣,今年在1月20日。“小寒大寒凍成一團”,這是全國大部分地區一年里的最冷時期,也是感冒、肺炎、哮喘等疾病高發期,應注意防風御寒。大寒過后,正是冬季轉春季的過渡期,日常飲食起居應由“冬藏”轉為“春生”。

大寒節氣養生可以多吃“三冬”,也就是冬棗、冬甘蔗、冬瓜,冬棗富含氨基酸和維生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冬甘蔗是補血果,能清熱補血潤燥,冬瓜能防治心血管疾病。

1、冬瓜

冬瓜的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降低血糖,降低體內膽固醇,降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冬瓜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對高血壓患者而言也是不錯的食療佳品。

2、冬棗

冬棗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可解毒保肝、防治心血管病、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3、冬甘蔗

冬甘蔗能補血潤燥,不但提神,還能清熱、下氣、補肺益胃。甘蔗含有大量的鐵、鈣、磷、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鐵含量特別多,素有“補血果”的美稱。入冬后,很多上班族常會感到頭暈嗜睡,反應能力下降,這時吃些甘蔗就大有益處。

需要提醒的是,冬季吃“三冬”,一次不要吃太多,都別生吃,最好是在做湯或煮粥時加點。

大寒節氣養生應該多吃冬棗、冬甘蔗和冬瓜,這些食物在大寒時候吃能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和其他疾病,另外,大寒時節養生一定要注意驅寒保暖,晚上要早點睡覺,早上則可以適當的晚點起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