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中醫理論談膳食養生

shiyingbao

隨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后,許多“陽過”和“陽康”的患者亟待恢復體質,增強機體免疫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中醫養生,觀念也由原先的“治已病”的被動治療轉換為“治未病”的預防養身。

中醫強調人體陰陽的平衡,這與現代營養學強調營養均衡是一致的。如“陰陽勻平……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強調了陰陽關系保持平和協調,是維持生命活動正常運行的保證。根據古代人們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提出的飲食模式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了人要保持健康需以谷物和豆類作為主食,以水果、堅果作為輔食。而豬、牛、羊、雞等畜禽肉食,對人體可起到補益的作用,并且還可增補五谷主食營養的不足,可作為平衡飲食食譜的主要輔食。蔬菜類食物對人體五臟精氣具有充養的作用。五果、五谷、五菜、五畜合理搭配后可以起到補益人體精氣的作用,供給用膳者充足的營養及機體所必須的能量并保證營養的平衡。這四大類食物各自的作用都不可替代及互換,缺一不可,且必須保持平衡。

中醫認為,藥物是來源于食物的,所以食物同樣具有藥物所具有的“四氣五味”,即寒、涼、溫、熱和辛、酸、苦、甘、咸。其中“四氣”是根據人對食物進入機體內的反應而定的,“五味”則主要是根據食物原本滋味、味道而劃分的。注重食物的氣味(性味)和功能,是傳統中醫中飲食療法的基礎。《素問·生氣通天論》“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中強調,進食五味是人體生命的源泉,但要使其合理發揮作用,還必須食之謹慎,注意各種食物的平衡度。還提出“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食用甘味太過,會因淀粉及糖的攝入過多而引發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食用咸味太過,則會因體內攝入過多的鈉離子而進一步加重高血壓、水腫等疾病。所以要想保持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將食物“四氣五味”搭配均衡,并且根據個體差異因人施治,糾正機體陰陽之偏,以期達到人體的陰陽平衡。

中醫學強調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早在古代就將整體觀念尤其是天人相應觀念貫穿于膳食養生當中。故《黃帝內經》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的日月運行、氣候變化、四時轉換、地理條件等,都會對人體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變化構成影響。同時,人類本身也同樣具有調節自身以適應自然界各種變化的能力。“天人相應”理論原則同樣應用到人的飲食營養中。書中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強調在膳食方面要做到春、夏之時順應自然陽氣生長之道,進食一些溫陽之品,而秋冬之季則順應陰氣收藏之勢,進食養陰之品。這也正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在傳統飲食營養學中的具體體現。

《黃帝內經》還提出?“飲食有節”,告訴人們飲食要有節制,不可過分貪圖口舌之欲。一是飲食要適量,二是飲食要順應天地陽氣的變化。其中提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一天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間為中午之前,此時機體內的脾胃陽氣借助外界的陽氣則生理功能增強,所以需要多食。而中午以后直至夜間,人體陽氣漸漸內藏,陰氣逐漸生長,則機體自身脾胃的功能也隨之減弱,所以午后要少吃。這樣,才能養護脾胃臟腑功能,使其運化正常,益壽延年。而我們現代人飲食習慣卻正好相反。早晨懶于早起,少吃甚至不吃,中午飯湊合,夜生活和宵夜才開始暴食暴飲,直接導致或誘發各種疾病。長此以往導致體質衰弱,不僅不能益壽延年,反而還可能因病折壽,得不償失。因此,只有饑飽有度,規律飲食,才能達到養生延年的目的。

陽泉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陽泉市健康體檢中心)??翟雪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