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石斑魚吃什么食物)

shiyingbao

石斑魚別稱石斑、鲙魚、黑貓魚等,生活在海邊石頭縫隙,素有海中鯉魚之稱,但食用價值和味道均高于鯉魚,比常見魚類價格要貴,常見種類有海紅斑、老鼠斑、老虎斑、金錢斑等,下面一起來看一看石斑魚的生活習性吧!

一、暖水魚類

石斑魚多棲息于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巖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

二、肉食魚類

石斑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常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食物以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魚類和軟體動物次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臥,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三、雌雄同體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征,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和龍躉等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會轉為雄性,因此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區別出雌雄,其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每年從3月起開始產卵,有多次產卵的特性。

四、生存水溫

石斑魚的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水溫下降到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水溫降到10℃以下不再捕食死餌,但對活的甲殼類仍能選食,水溫下降到7.5℃以下時停止攝食,處于靜止不動狀態,水溫低于5.5℃時出現死亡,對鹽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在11~41‰之間都能生存。

五、生長迅速

石斑魚生長迅速,通常從體長10厘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750克需要16~24個月,如鮭點石斑魚一年可長到250~3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500~600克、三齡魚體重達800~900克,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一齡魚體重達200~250克、二齡魚體重400~500克、三齡魚體重達700~800克。

石斑魚別稱石斑、鲙魚、黑貓魚等,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素有海中鯉魚之稱,但食用價值和味道均高于鯉魚,常見種類有海紅斑、老鼠斑、老虎斑、金錢斑等,下面一起來看一看石斑魚吃什么食物吧!

一、食物習性

石斑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常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食物以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魚類和軟體動物次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臥,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不易釣獲。

二、攝食規律

石斑魚的適溫范圍15~34℃,最適水溫22~28℃,水溫下降到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水溫降到10℃以下時不再捕食死餌,水溫下降到7.5℃以下時停止攝食,水溫低于5.5℃時開始死亡,產卵期4~6月,產卵后攝食積極性極高,因此每年6~11月是釣石斑魚的最佳時間,冬春次之。

三、生活習性

1、暖水魚類:石斑魚多棲息于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巖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

2、肉食性魚:石斑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常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頭足類等,食物匱乏時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

3、雌雄同體:石斑魚具有性別轉換特征,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龍躉等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會轉換成雄性,因此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區別出雌雄。

四、常見種類

1、淡水石斑魚:淡水石斑魚原產于中美洲,1988年引入臺灣,為臺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養殖單位從臺灣引入,1999年又引入濟南市淡水養殖科學研究所。

2、點帶石斑魚:點帶石斑魚是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于巖礁底質海區,性兇猛,喜食魚、蝦、蟹等,饑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分布于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3、赤點石斑魚:赤點石斑魚是暖水性中、下層魚類,成魚主要攝食魚、蝦、蟹、貝類等,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現已進行人工繁殖,分布于我國臺灣、東海、南海及印度、日本等地。

4、青石斑魚:青石斑魚是暖水性中、下層魚類,稚魚主要攝食浮游生物,成魚主要攝食魚、蝦、蟹等,雌雄同體,為中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對象,分布于我國臺灣、東海、南海及日本。

5、斜帶石斑魚:斜帶石斑魚為廣鹽性魚類,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有無數橙褐色或紅褐色的小點分布在頭、身體、鰭條的中部,主要分布于紅海,棲息于大陸沿岸和大島嶼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