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191字
閱 讀 需 要
12min
日常吃喝,比天還大;本草良藥,卻尤為苦口。
但其實在中醫(yī)藥學界,食物和藥物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就如隋唐之際的《黃帝內經(jīng)太素》說:“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
當我們走進廣式餐廳,點一份老火湯,便可以從湯中吃出蟲草花、玉竹、枸杞、陳皮、甜杏仁等藥材……
在信奉“以形補形”的廣東媽媽眼中,如果孩子體育課崴了腳,必須要喝一碗黃豆豬腳湯補一補,而枸杞則是豬腳湯最美的點綴圖/VCG
關于中國古人的“藥食同源”的養(yǎng)生觀點,什么都吃的廣東人最有發(fā)言權。
01
喝蛇羹、煲靚湯,廣味到底有多養(yǎng)生?
生活里隨處有涼茶、按照四時節(jié)令煲煮“老火湯”……不要老說廣東人吃得稀奇古怪,蛇肉本也是藥食同源里的保健食物之一。
開在香港中環(huán)的蛇王芬,其五蛇羹熬制秘方,就是當年廣東美食泰斗南海十三郎所傳授。最開始,蛇王芬也是家中醫(yī)館。現(xiàn)任主理人吳翠寶的太爺爺給人看跌打骨傷癥,順便熬煮可以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蛇羹和其他的燉湯輔助療效。久而久之,不管有無骨折勞損癥狀,大家都會來吃上一碗溫養(yǎng)滋補的蛇羹。
“蛇王芬”主理人吳翠寶與店里的蛇羹,這家店本來開在廣東佛山,后來由她的父親帶到了香港。攝影/斯小樂,選自《地道風物·本草進化論》
蛇羹的熬制方法,早已不再是不傳之秘:新鮮蛇肉拆骨,撕成細絲,與雞骨湯底同煮,加入陳皮、姜片、北菇、木耳、菊花、檸檬葉等材料調和口味,才有一碗招牌蛇羹。
蛇王芬雖然以蛇羹起家,但能憑借一家小餐館與蔡瀾、倪匡等名人結為好友,它依靠的依然是廣味的經(jīng)典:四時燉盅里的老火燉湯和時令家常小炒。
蛇王芬店里根據(jù)日常時令,會有不同的家常小炒攝影/斯小樂
“蛇羹一星期喝一次已足夠。中式飲食更注重的是平衡。”那些在店里吃出臉色紅潤、飽滿精氣神的人,靠的不是膳食里名貴的藥材,而是不起眼的食材里潤物無聲的“家常”。簡單如蘋果雪梨燉瘦肉,澄清的湯色里大家只喝到了清甜,殊不知也有南北杏和瑤柱融于湯底水火間默默助力。
涼茶里用了多種中草藥,所以地道涼茶的苦味能顛覆你的想象,店家往往會為你配上一小份陳皮或糖,當然,陳皮也是一味中藥圖/sohu.com
距離“蛇王芬”不到百米,有家“春回堂”藥行,兩家店是世交。春回堂賣老少皆宜的苦茶,也賣道地藥材。百子柜旁還放著張不起眼的矮桌,有坐鎮(zhèn)的老中醫(yī)為街坊把脈看病,把到問診者有虛寒病癥時,開兩張藥方后,老中醫(yī)會建議,去隔壁蛇王芬喝碗湯吧。
蛇王芬的店老板吳翠寶也常常跑到藥行里聽取老藥師的意見,學習辨別藥材優(yōu)劣,也按照城市人體質轉變,重新搭配些時令湯材和食材。制藥人和烹飪者之間的關系,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是成就了最終能面面俱到的健康膳食的關鍵,也是地道廣味烹飪的秘訣之一。
就連烹飪之外,本草也是調味的重要角色:廣東潮汕地區(qū)會往菠蘿上灑甘草汁,來調節(jié)酸甜的口感圖/網(wǎng)絡
各色本草也變成地道的食材,浸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
02
誰是宴會上見過大場面的本草?
見過最多大場面的本草,可能是蓮子。
蓮蓬、蓮子與蓮心,質地逐漸細膩圖/VCG
從《紅樓夢》的賈府宴席,到近百年來招待政要貴賓的國宴,蓮子的名字都赫然列在后廚的備料清單內。讓人印象深刻的幾次出場,一次是1965 年巴基斯坦總統(tǒng)的訪華晚宴。總統(tǒng)看著宴席菜單忍不住笑出聲,細問下原來是工作人員誤把國宴上的經(jīng)典名菜“罐燜三寶鴨”,翻譯成了“受傷的鴨子”。一旁的翻譯急忙糾錯,并順帶解釋了“三寶鴨”:這是精選的優(yōu)質填鴨,與板栗、小棗、蓮子燉煮后,放入專用紫砂罐內蒸熟,尤其具有養(yǎng)生保健功效。
香酥鴨多用花椒這種辛辣麻爽的本草來提味圖/圖蟲·創(chuàng)意
Lotus seed,低調溫順的蓮子,在千百年后的美食外交場合上,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正式英文名稱。道地產區(qū)的白蓮子清甜粉糯;上好的水鴨肉肉質豐腴,大補虛勞,20世紀很多國宴大廚喜歡用這個組合來表現(xiàn)中華飲食精粹。1957年蘇聯(lián)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時,在中南海的懷仁堂也吃過一道“蓮蓉香酥鴨”。
鴨與蓮二者同食,溫和滋補腎脾。正符合了國宴菜要有文化傳承,用料得體氣派,又不失健康養(yǎng)生的要求,算是藥食同源的殿堂級應用典范。而更多的本草,則遠離廟堂,默默藏在江湖之間,隱藏起自己的藥用身份,奉獻出藥性療效,于無聲息中調理尋常人家的身心。
孜然可以去腥提香,是羊肉的絕佳伴侶圖/網(wǎng)絡
深夜路過燒烤攤,對著烤串口水直流,大喊“老板快給我烤十串羊肉串,孜然粒多撒點”的時候,可知炭火上和油脂迸發(fā)出小火花的孜然,是《本草綱目》里說能入肝腎、能溫腎暖肝、行氣止痛,為臨床治寒疝腹痛的藥物?
清朝末年,俄羅斯富商米哈伊洛夫乘船游覽杭州西湖,盡情欣賞秀麗風光時,突然疝氣發(fā)作,痛得捧腹大叫。隨行的俄羅斯醫(yī)生束手無策,船夫想起老中醫(yī)教過的方法,從廚房找來小茴香一兩,研成粗末,讓米哈伊洛夫用二兩浙江紹興黃酒送服。大約過了20分鐘,他的疝痛奇跡般地減輕,并很快消失,俄羅斯富商對神州大地無處不入藥的醫(yī)學哲理甚感驚奇。
看一看,這鍋翻滾的大鍋鹵鵝里有多少種藥材?圖/網(wǎng)絡
本草在我們身邊隱藏有多密集?街頭巷尾小店的一只鹵水鵝背后,也有我們經(jīng)常忽略的多味本草在賣力付出。極少人會在意,大桶鹵鵝汁里咕嚕嚕翻騰著的花椒、大茴香(八角)、丁香、桂皮,乃至不起眼的姜片,都是滋養(yǎng)身體的良藥。
溫中散寒、除濕止痛的花椒;健胃止嘔、興奮神經(jīng)的茴香;性溫、入脾的丁香;利關節(jié)、補中氣的桂皮……這幾味本草與傳統(tǒng)美食的結合堪稱完美、徹底和尋常,尋常到我和鹵鵝店的師傅聊天,他們也覺得這幾味不過是一代代中廚傳下的調料包里,為鵝肉增添滋味的普通香料,并無強體健身的閃光之處。“我們家的鹵鵝汁拌上熱騰騰的白米飯,很多人可以一下子吃上好幾碗”,鹵鵝師傅談及此,倒是滿意到笑不攏嘴。
在成為調料之前,很多本草首先是一種香料圖/VCG
是啊,妙就妙在尋常,食藥于煙火無形處,也無非是人生百味里的一種溫潤回響。
03
為什么食物本性的背后是天地變易?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名醫(yī)扁鵲追求的境界,也是藥食同源所追求的養(yǎng)生之道。漫漫歷史長河里,人們懷著對天地的敬意,早已在有意或無意間接受了很多本草的醫(yī)療和饋贈。古代醫(yī)學家總結出中藥的“四性”“五味”,并把藥食兩用的經(jīng)驗點點滲透到民間。
蒼翠欲滴的臘八蒜,是北方人在冬日飯桌上的一抹溫暖圖/VCG
所謂“四性”,即寒、熱、溫、涼。無論南北,我們都明白“寒”和“涼”的食物能清熱瀉火的道理。夏季的時候,民間的廚灶里能看到菊花茶、綠豆湯、西瓜湯、荷葉粥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身影;“熱”性和“溫”性的食物能溫中除寒,酷寒嚴冬時,媽媽的炒鍋里自然多加入了姜、蔥、蒜來除寒助陽,健脾和胃。
所謂“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性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有明顯區(qū)別。陽虛宜溫補,陰虛宜清補;寒證忌冷食,熱證忌辛燥;春季宜升補,夏季宜清補,秋季宜平補,冬季宜滋補。有的食物經(jīng)過酒炒則升,姜炒則散,醋炒則斂,鹽水炒則下行,食物的不同食性和食物的升降浮沉作用,都千絲萬縷地關乎我們的生存與健康。
臺南羊雜與來自隴南山地的地道當歸珠聯(lián)璧合,共同煮成一碗暖心的羊湯圖/VCG
因此對應的,食物是上品藥。辨清個人體質后,大米是藥,壇子里的米酒是藥,調味桌上的陳醋是藥,早起的那杯熱豆?jié){是藥,午后的那份鹵水鵝碟頭飯是藥,寒風里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是藥,周末的人參燉雞湯是藥,日常一碗建蓮紅棗湯也是藥……當本草不帶治療目的地端上日常餐桌,就是上品藥。
乳鴿湯是廣東人調理身心的代表食譜。在廣東,有著“一鴿頂九雞”的說法,因此用乳鴿煲湯特別盛行圖/VCG
端正心態(tài),所謂的藥食同源,其實還是預防輔助,是調理,以一念代萬念,取得和諧平衡。要是隨隨便便根據(jù)藥物的一項功效,就用于煲湯、沏茶,還美其名曰“養(yǎng)生”,那就是存了執(zhí)念,與注重平衡的本意大相徑庭了。
04
餐桌上的本草多了一絲禪味
臺北的“食養(yǎng)山房”,則是食物平衡之道的極致體現(xiàn)。這家隱藏在臺北陽明山深山間的私房餐館,名號打著“食養(yǎng)”,但菜品上看不見有任何藥物寒熱虛實的存在。慕名而來的食客需要提前幾個月預約,千里迢迢來到此處,只是為了一嘗和諧禪意的味道。
依山而建的食養(yǎng)山房,在自然環(huán)境中尋求食物本味供圖/食養(yǎng)山房
山房依溪而建,林壑間水聲潺潺,食肆的空間通透疏朗,安坐于其中,不是簡單的一餐一食。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在天地自然中尋找答案,似乎才是這場名為“食”的儀式意義所在。
上餐之前,先奉上一壺清茶,食客心靜氣沉后,餐廳開始一道道菜地奉上。夏季時節(jié),湯里會有菱角、雞頭米;冬季會有芋艿、白薯;春季會有早晨剛從竹林里采收回來的鮮筍,簡單,自然,沒有多余的姿態(tài)。室外不安分的陽光,時光里緩慢生長的樹,山間跳躍流動的水,都是食物構成的一部分。食單會不定期更新,鮭魚配新鮮豆皮、烏魚子配蘆筍、海鮮拼盤或蓮花排骨湯,明明都是大俗的東西,卻有大雅的風味。
玉米漿配花生豆腐,加橄欖油與一點海鹽,食材均取自當季時令,是食養(yǎng)山房天人合一的美學。供圖/食養(yǎng)山房,選自《地道風物·本草進化論》
食客們吃出了花的味道、魚的味道,吃出了山水和人間的味道,五個多小時一頓飯下來,身體發(fā)膚間充盈著愉悅和疏朗。看不到餐桌上的藥,身心卻被療愈一新。每個時代,每個山頭在新的季節(jié)依舊會默默地生長出新的“食物本草”,今天的山家會有今日的清供,與時代氣息平衡共進的新“藥食同源”。
藥王孫思邈留傳最廣的一句,不是教人何以服藥,而是勸眾生平和戒藥,他的著作還曾引用過張仲景的話,表達同樣的觀點:“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yǎng),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從天人關系的意義上來看,中醫(yī)學不是治病而是助人,是“贊天地之化育”。食不重要,藥不重要,生命本體的感受才是首要。
在廣州市越秀區(qū)蘭圃公園喝早茶的人們。以食養(yǎng)生的哲學貫穿了廣州人的生活,從早到晚都有講究攝影/樂脆星,選自《地道風物·本草進化論》
草木有情亦無情,醫(yī)家看來,世間蕓蕓眾生沒有什么筋骨皮肉的區(qū)別,不過都是陰陽二氣罷了。本草食藥,總會不斷消逝和變化,也總會不斷再潛行滋養(yǎng)我們的日常。食與藥之間,放下界限和執(zhí)念,生命在山水本草的和諧共處間,總有更多美好的潛能。
經(jīng)公眾號“地道風物”(微信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
“果粒歷史”新刊推薦
“在看”的永遠18歲~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