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國 / 二 / 十 / 四 / 節 / 氣
處
暑
農歷七月
七月中,處,止也
暑氣至此而止矣
此后中國長江以北地區
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的"處"是指"終止"
處暑的意義是
"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處暑的氣候特點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
處暑之養生事宜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干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的煮些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此時期,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飲食注意“防燥”
處暑時節后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一般來講,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60%,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處暑節氣期間,氣候的顯著特征為干燥少雨、空氣濕度小,此時就要防燥了。那么要如何防燥呢?李莉莎副主任醫師為您指導:
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在吃方面,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應適當向能養陰、生津、性味甘潤的食品傾斜。具體說來,一是清熱祛燥的粗糧雜豆類,如麥片、黃小米、玉米、綠豆、白蕓豆等;二是當季的蔬果類,如蘿卜、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棗、荸薺等;三是可適當飲食進補,一來可補充夏季耗損,二來可為抵御寒冬奠定基礎。
但進食不可隨意,宜采取清補、單補之法,從緩、從少、從素,不宜過多過猛,切忌突然大補。在飲食上還應注意暖腹,慎食生冷之品,故西瓜、香瓜、菜瓜等宜適量少食。
三款防“秋燥”食療方
梨 粥
梨2~3個,洗凈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梨,味甘酸性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氣,兩者同煮為粥,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作為預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百合銀耳粥
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將百合洗凈切碎,銀耳用溫水發開后,洗凈切碎,與大米同煮為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銀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氣健脾,三者同煮為粥,具有潤陰潤燥、補肺養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適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銀百秋梨羹
銀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適量。將秋梨洗凈去核切小塊,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后,食梨喝湯,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處暑節氣期間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熱,但早晚比較涼了。除了預防“秋燥”外,還要注意天氣變化,小心受涼感冒。夜里外出要注意適當增加衣服。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