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
方青卓和方子哥都是多年的老糖友,但飲食習慣卻大不相同,方青卓老師是無肉不歡,認為降糖同時也要吃美食,而方子哥老師則是多年堅持吃素,一點葷腥不沾,認為這樣不僅對血糖對身體有好處,也對他多年的痛風疾病有好處。那么。老糖友到底該如何吃呢?
老糖友的血糖標準
老糖友就是年齡在60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血紅蛋白應該控制在什么范圍呢?可以分以下三種情況:
溫馨提示
糖基化血紅蛋白不是空腹血糖,不是點血糖,它是指三個月內(nèi)血糖的平均濃度,以百分比計量,糖基化血紅蛋白可以到醫(yī)院檢查。糖基化血紅蛋白和點血糖是有關系的,想要把糖基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內(nèi),點血糖必須達到空腹小于6,飯后小于8。
全天營養(yǎng)物質(zhì)誰最多?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zhì)、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哪一種物質(zhì)應該占據(jù)全天熱量的百分比最多?楊主任告訴我們,以肉為主不健康,全素也不科學。
兩個控糖秘籍
楊主任今年72歲了,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但是血糖控制的非常好,也沒有出現(xiàn)糖尿病并發(fā)癥,現(xiàn)在依舊保持著滿負荷工作。楊主任是如何自我管理的?她給出了兩個控糖秘籍。
第一個:改變飲食順序法
楊主任告訴我們,胃只有研磨功能,將食物研磨成糜樣,再到幽門,實際上胃沒有吸收功能,吸收功能是在小腸,所以食物在胃里存的時間越長,升糖就越慢。
經(jīng)過實驗證明,在進食中,先吃蔬菜、魚肉等低升糖指數(shù)的食物,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可明顯改變升糖速度。這樣進食,哪怕是糖尿病患者最怕的粥,也因為在胃腸中停留時間長,變得吸收率低,導致葡萄糖釋放緩慢,葡萄糖進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等于我們?nèi)藶榈陌迅呱侵笖?shù)食物變成了低升糖指數(shù)食物。
溫馨提示
二甲雙胍最好飯后服用,拜糖平需要在吃主食的時候服用。
第二個:食品交換份法
如何計算食品交換份呢?首先算出標準體重,也就是身高減去105。拿方青卓老師舉例,她身高165厘米,標準體重是:165-105=60,之后選擇每日熱量需求。
方青卓老師選擇了中間標準30。那她的每日總熱量,就是60×30=1800千卡熱量。而一個食品交換份,等于90千卡熱量,那方青卓老師每日的飲食份數(shù)就是1800÷90=20份。在一日三餐中,她可以每餐吃6份,多出的兩份作為加餐。其中,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一小盤蔬菜、一個饅頭,半個蘋果,都算一份。
那有沒有更簡單計算的方法呢?專家還介紹了手掌法則,是以每個人自己的手掌大小,來計算食物份數(shù)。
其中一個拳頭代表一份主食,比如米飯、饅頭,兩個手掌代表一份蔬菜,一個手掌代表一份蛋白質(zhì),比如蛋奶,而每日攝入的脂肪,則是一個大拇指指尖大小,比如堅果、油脂,兩根手指代表一天攝入的瘦肉量。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