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6歲的Lisa辦公桌上已經擺滿了各種瓶瓶罐罐,上至保健品,下至養生茶,而這還只是擺在臺面上的。打開抽屜,從黑芝麻丸到阿膠糕,從即食燕窩到膠原蛋白飲,應有盡有。
如今,「養生」已經滲透了Lisa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Lisa一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她們在追求自我精神愉悅的同時,對自身的健康需求更為關注。
《麥肯錫健康消費圖鑒》顯示,中國人全球最養生,其中26歲至30歲左右的這群人是主力,有超過7成的90后年輕人把健康當成頭等大事。
央視財經新媒體在去年5月發布《中國青年消費大數據》顯示,在2021年的消費預期中,保健養生位列18-25歲年輕人消費榜單的前三甲。新華社聯合京東健康等機構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中顯示,2021年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于健康養生,18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最多,占比高達83.7%。
很顯然,這屆年輕人正在成為養生消費的主力軍。在養生方面,他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意愿表現的極為強烈。哪怕作為強烈抵制“智商稅”的第一群體,在養生面前,這些年輕人似乎刻意忽視“智商稅”這個話題,依然不停地在為養生買單。
“管它有用沒用,先吃起來啊,圖個心安。”Lisa如是說。
千億級食補賽道,對接年輕人需求
熬夜趕工或者深夜聚會后,一杯黨參可樂搭配護肝片,是00后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踏出校門,邁入社會,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不斷加碼。00后一面直面生存壓力,一面維持社交娛樂需求,“邊消耗邊進補”是他們最后的倔強。
年輕人的養生需求越來越大,嗅覺靈敏的資本方紛紛入局。2021年健康食品領域發生融資事件超80起,紅杉資本、IDG資本、高瓴資本、梅花創投等加大布局養生市場,衍生了輕食代餐、功能食品、中式滋補、口服美容、健康零食、健康餐飲等多個細分賽道。
輕食代餐頭部品牌薄荷健康2021年完成D輪融資,估值達20億人民幣后再獲深創投億元投資,集中資金用于產品研發和品牌升級。以熬夜場景作為切入點,針對眼部健康、腸胃健康等痛點的機能食品品牌Nelo,同樣在2021年年初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據美國咨詢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計,2025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場規模將達到2757.7億美元,在報告預測期內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約為7.9%。對財務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條千億級的賽道。對00后而言,養生有了更多可選項。
過去,傳統保健食品形式以口服液、膠囊、泡騰片為主,缺乏新意且部分核心品類同質化程度高。如今,各類軟糖、凍干、代餐、飲品等產品形式推陳出新,疊加有效成分的技術創新,養生產品往差異化、多元化、國潮化方向發力。2021年初,政策也開始在保健品嚴控上放緩,食品級透明質酸鈉原料可用于普通食品添加,釋放明顯信號。
不少品牌相繼推出零食化、便利化的養生產品,開袋即食的燕窩、花膠、蜂蜜等滋補型產品紛紛涌現,紅棗枸杞丸和紅豆薏仁丸等養生零食引發關注。
為對接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老字號藥企也使出渾身解數。2021年末,華北制藥旗下“甄飲子”茶飲品牌在試營業首日創下單店收入近8000元的戰績。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推出“苦上加苦草本咖啡”系列產品。百年老字號童涵春堂打通中醫藥和潮流茶飲的空間界限,入局健康茶飲市場。
科技養生:只為一夜好眠
熱衷養生的年輕人還有另一句雞湯也許很多人耳熟能詳:中藥西藥,不如好好睡覺,修佛修道,不如夜夜好覺。
衛生部的一份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各類失眠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而艾媒咨詢調查,失眠人群中占比最多的是31-40歲中年人,占比第二的是22-30歲的年輕人。
“一夜好眠”成為年輕人的奢侈品,但這屆年輕人選擇用科技來捍衛自己的安睡權利。
6月2日,中國證監會網站發布關于核準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慕思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批復。而慕思股份的核心產品,正是智能睡眠床墊。僅2021年上半年,慕思就靠賣床墊入賬28億,凈利超3億元。
盡管慕思床墊高額的售價廣受詬病,但不止床墊、枕頭,助眠智能硬件、褪黑素、助眠香薰、甚至冥想.....
每一條細分賽道上都誕生了數不清的創業公司,連黑石、KKR、貝恩資本等全球超級PE都在投中國年輕人的養生生意。
智能硬件領域,由于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越發依賴電子產品,這也導致了“低頭族”、“久坐族”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隨之,幫助我們緩解頸椎腰椎問題的按摩小家電也應運而生。
SKG和倍輕松就是乘著這股東風快速崛起的國內按摩儀領域TOP品牌,常年位居天貓健康養生設備銷量前幾,其中倍輕松2021年的毛利率為56.73%,遠遠超出了小米、甚至蘋果的毛利率。
冥想類APP是年輕人提高睡眠質量、養生賽道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根據桔子IT數據,從2021年至2022年4月,具體到冥想賽道,已經不止2家公司在2021單年拿到了超千萬級人民幣融資,這還僅僅是天使輪階段。
潮汐商業評論專門試用了幾款頭部冥想app的產品,這些app往往采用付費免費相結合的模式,推出幾分鐘到半個小時不等的各種課程,引導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睡前或休息時冥想。從UI排列到課程設計再到運營思路,一眼就可以看出年輕人是他們服務的主力軍。
養生年輕化帶來新增長點
在年輕一代對養生關注度持續增高的環境下,營養保健品企業開始不斷改變和創新。益普索統計,市面上很多品牌會根據用戶的不同的年齡層或性別定制營養,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私人定制保健品攝入成分成為90后關注的產品方向。
微量元素要根據自身情況需求來補充,過量攝入會對身體有害,因此自己服用維生素最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有品牌將綜合營養補充保健品在性別上分為男款女款,年齡上分為20代、30代、40代、50代,根據年齡的增長,需要補充的種類更多。
在基礎營養補充外,消費者會針對性攝入不同細分功能的保健品。護膚保養類人群選擇攝入酵素、膠原蛋白等;經常熬夜通宵的人群會選擇護肝片,抗疲勞方面的保健品;針對暴飲暴食,消費者會選擇攝入膳食纖維、益生菌等方面的保健品。
益普索報告指出,保健品呈現零食化、即食化趨勢,保健品的形式越發多元化,糖果、果凍、即飲等產品越來越多,且方便攜帶,服用保健品不再像服用藥物一樣按時按量形成負擔。便攜、個性、定制、環保、社交特征化的產品包裝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養生年輕化趨勢也帶來了營養保健品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研發創新。比如,傳統劑型已難以滿足當代年輕群體對時尚化、便攜性、體驗感的需求,劑型創新是擺在企業面前的首個問題。
百合股份執行副總裁王文通認為,膠囊、片劑這些像“藥”形態的傳統保健食品劑型,正在向年輕人喜歡的糖類、瓶飲劑型轉變,管用和好吃是保健品創新兩大方向。
消費群體結構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銷售模式的變化。在銷售模式方面,據業內統計,直銷模式仍是保健食品銷售的主要模式。但電商渠道是增長最快的渠道,從2011年的3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5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65%,
高級健康管理師曹正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歐美國家目前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高占比相比,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用戶數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同時,保健食品市場消費群體結構和購買習慣也發生了改變,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成為生力軍,未來將會有更多迎合新生代群體的產品和營銷出現。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