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國各地高溫預警不斷,但不知不覺明天就是立秋了!立秋后,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濕氣依然橫行,特別是年輕女性和男性,更要當心濕氣侵蝕身體!同時要警惕秋老虎來襲,除濕防燥一個都不能丟!
立秋前后,體內濕氣最重
專家指出,立秋前后,是人體濕氣最重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濕邪,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健康,幾乎人人都有體內都有濕邪潛伏,濕邪不除,容易變毒。這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種打車、開車,運動量少了很多,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郁。
體內濕氣,會造成哪些傷害?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睗駳饬粼隗w內,慢慢轉化為毒素,隨著血液流動至全身!出現如身體乏力沒精神、眼袋浮腫、肌膚暗黃色斑、食欲下降、頭發分泌油脂過多、面部分泌油脂過旺、腹部脂肪堆積凸起、不明性肥胖、免疫力下降易感冒、咳嗽多痰、失眠多夢等癥狀。還有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去濕氣邪毒,刻不容緩!
體內濕氣,是如何產生的?
同時,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暴飲暴食,不健康的辛辣油炸、重口味食物的過分攝取,嚴重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滯留下來的就成了體內濕邪!體內濕氣重,到底會有哪些顯性表現呢?
表現一:頭暈乏力易感冒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祛濕健脾,特別是女性和中老年人,要引起足夠重視。
表現二:氣血不暢關節痛。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癥,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表現三:消化不好無食欲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欲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表現四:下體不適易發婦科病濕氣最容易侵襲女性!女性本身屬于陰虛體質,濕邪明顯特征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女性易出現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痛經、月經不調等情況。
表現五:大便無形易黏連立秋前后,經常會發現大便經常不易成型,說明體內濕氣正在侵蝕。大便后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征。
多吃水果 調理脾胃
專家提醒,立秋養生重點仍在除濕。要注意調理脾胃,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排出體內的濕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多吃些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清火解毒。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警惕感冒 保持空氣流通
立秋后早晚溫差加大,季節交替,容易誘發過敏性疾病及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平時應盡量避免著涼感冒,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內。過敏體質人群要避開過敏源,避免接觸花粉、塵螨、油煙、油漆等,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癥狀的食物。
兒童和老人要注意預防換季感冒,根據氣溫變化適時增減衣物,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流通。秋涼時節,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覺時關好門窗,腹部蓋上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室內空氣流動。
除濕 更要防秋燥
秋涼時,要提防“秋燥癥”侵襲。專家說,秋天氣候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而人體在夏季過多的發泄后,各組織也水分不足,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中醫稱之為“秋燥癥”。秋燥分“溫燥”和“涼燥”兩種類型,前者見于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時,后者則開始于深秋天氣轉涼之時。老年人對秋燥適應性差,耐受力弱,更應重視養生和保健。
據專家介紹,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干燥的地方。癥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癥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夜晚發作。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癥狀。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別容易干燥。
多喝開水 補充水分
對付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并要做到量少而頻飲,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中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睋Q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靜心安神 遠離肺病
同時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易發生病變
八個壞習慣易招濕氣,你平時都注意了嗎?
如果感覺口干口苦,嗜睡疲憊,肚子不舒服,身體不利索——說明濕氣重啦,看看你是不是有這八個壞習慣!
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癥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癥反應。
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喝大酒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老坐著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穿的少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后要及時吹干。
不通風
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里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里等。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泉(ID:bingquan2015)
資深媒體人冰泉創辦的平臺:媒體人和健康生活之家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